复旦大学一直是许多学子一心向往的顶尖高等学府,无论是本科、研究生还是博士,考取的难度自是不必说的,许多人苦读数十年也未必能考上。
但就有这么一位,仅仅是高中文凭,依靠蹬三轮车谋生,在38岁的那年凭借深厚的古文学功底成功逆袭,通过笔试和面试,成为了复旦大学建校以来第一位以高中学历成功考博的学生。
他叫蔡伟,来自辽宁锦州,年考取博士学位的那年已经38岁,如今在远离家乡的安顺学院图书馆工作,在学校还会教学生文字学和书法方面的知识。在如今这般安逸的生活背后,没有人知道他经历过什么样的苦日子。
谋生、糊口、读书
要说蔡伟和古文的渊源,应该只能说是天定。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没有读过什么难懂的古代典籍。然而蔡伟天生就对这方面感兴趣。
自幼热爱书法,学生时代被唐诗宋词所吸引,高中偶然在《文史》上看到古文学泰斗裘锡圭先生的论文,从此又被“小学”吸引,在古文字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一发不可收拾。
学生时代,他一有空就往锦州市图书馆跑,曾经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看完了三百余本书。
然而严重的偏科,导致蔡伟在年的高考中落榜。除了语文,其他科目都是一塌糊涂,最终蔡伟没有考上大学,而是进了一家胶管场当工人。几年后胶管厂效益不好,被迫下岗,蔡伟只得在一家商场门口摆摊谋生,日常收益仅仅够养家糊口。因为没钱交取暖费,家里有十多年的时间是没有暖气的。
在锦州的冬天,温度常常零下十几度,没有暖气的屋子冷得吓人,夜里常常要盖上几条厚棉被。
年,妻子突然生病,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为了挣更多的钱给妻子治病,蔡伟又开始蹬起了三轮车。
生活的不易并没有让蔡伟丧失对文学的热爱,在维持温饱的工作之余,蔡伟将全部时间都献给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没有钱去买昂贵的新书,蔡伟只能去淘各种破旧的发黄的旧书。
此外,图书馆依然是蔡伟日常生活中最常光顾的地方。每隔几天就要去借一堆书抱回家看。对于那些珍贵的不外借的书籍,蔡伟则是选择手抄。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成为了蔡伟最真实的写照。在那么十来年中,蔡伟的生活似乎只有养家糊口和读书两件事。
三轮车夫到博士生
虽说自己读了一二十年的古文,裘先生的著作更是读了不少,可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裘先生的学生。年,蔡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裘先生写了一封信,简述了自己这十余年的自学生活。
没有想到的是,不到10天就收到了回复。信中表达了对蔡伟真心热爱古文字,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学的敬佩。次年,二人在北京相约见面,裘先生鼓励他坚持自学。
得到了裘先生的认可后,蔡伟对古文字这门学科有了更高的积极性。在做了有史以来最奢侈的一件事——买电脑之后,蔡伟第一件事便是登录几个知名学术网站,用笔名“抱小”发表自己的学术认知。
虽然没有发表过什么流量爆文,可在学术圈内,对蔡伟的专业知识都是十分认可的。年几家知名研究中心联合编纂的《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就曾特邀蔡伟加入。
一年的工作下来,蔡伟不逊色于一般专家的能力,得到了更多专业学者的认可。想要继续工作学习,可是家里又需要自己挣钱。再三权衡之下,蔡伟选择了继续回去蹬三轮车。“虽然可惜,但也是没办法。”
蔡伟的能力,吸引了许多专家的注意。根据复旦大学的规定,两院院士、杰出教授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可以自主招收博士生,考题自定,学生可以不参加统考,但报考博士生的学生必须是硕士学位或者有同等学历,可蔡伟只有高中文凭。
出于对人才的爱惜,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三位著名学者联名写了推荐信,同复旦大学的申请书一同报送到了教育部。
在经过考试和许多专家讨论,终于,38岁仅拥有高中学历的蔡伟被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破格录取,成为了裘锡圭先生最特殊的一名学生。
录取结果一出,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