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宋·陆游
在一年里,大部分人将1天过了遍,而那些少数人却不甘平庸,在每一分每一秒里,都拼命的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对于普通人来说,做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就知足了,他们不求更加费力的生活,简单的幸福对于他们来说更加快乐。
一个自辽宁出生名叫蔡伟的三轮车车夫,原本一生都将这样庸庸碌碌的过完,可是他却突然被破格录取为复旦大学研究生,之后的成就更是让一些专家都不可企及。
01饱读诗书考学落榜
蔡伟出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父母都是工人,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蔡伟一直都深受父母的教诲,做人必须要勤奋踏实、刻苦努力。蔡伟一直将父母的话铭记在心,从小到大,除了在学校上课以外,其他的时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一年时间里,他最多能够看完本书。
等到蔡伟准备参加考试考大学时,蔡伟的亲朋好友都认为他一定能够顺顺利利的考上大学,然而变故永远都发生在满怀期待的背后。
蔡伟并没有如大家所料地考上大学,他家人亲戚都对此感到非常奇怪,蔡伟几乎每天都在看书,这么用功努力怎么会考不上大学呢?
其实蔡伟一直以来所看的书都是国学类的书籍,与课本上的知识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所以在考试时,他就出现了偏科的现象。
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文化,就只有两条活下去的路,要么出来创业做生意,要么进厂做工人,工人家庭出生的蔡伟从小都勤恳实诚,自然不是做生意的料,后来选择到一个胶管厂里当起了工人。
02开三轮摆地摊
只能说趋势所向,造化弄人,中国在那个时候正是高速发展的阶段,各个新兴行业不断出现,导致许多老一代的工厂都被迫倒闭。蔡伟工作的胶管厂也在情理之中被迫关门,没有学历、背景、手艺的蔡伟,只能开着三轮车四处摆摊来谋求生路。
蔡伟摆摊挣来的钱,远没有找一份普普通通工作所得的工资多,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起,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依然坚持靠摆摊来维持生计。
蔡伟之所以不愿去找一份充实而稳定的工作,是因为他觉得摆摊对于他来说更加自由,他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对此,有很多人见到蔡伟时,都会时不时对其冷嘲热讽一下,但是蔡伟对于这些人的鄙夷从来都不理会,毕竟思想不在一个高度没必要相互说服。
后来网络媒体逐渐发达,几乎人人都能上网了,蔡伟也第一时间在国学网注册了属于自己的账号。之后蔡伟经常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对于一些国学大师的文章也经常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哪怕有时候会得罪到那些大师以及旁人,蔡伟也毫不在乎。
上个世纪末的时候,蔡伟对裘锡圭教授所撰写的文章“神乌赋初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声称裘锡圭教授对于“佐子”一词的用法略有不妥,很多人本以为裘锡圭教授会强势回怼蔡伟。
可出人意料的是,裘锡圭教授对于蔡伟的看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且还在蔡伟的评论下对其回复“他的想法很严谨,令人佩服的是能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给予结合来分析”。
03考入复旦大学
蔡伟的国学天赋深得裘锡圭教授赏识,在蔡伟44岁时,复旦大学也举办自主招收博士生多年了,裘锡圭教授就提议让蔡伟尝试一下。
可是蔡伟的学历只有高中,远低于博士生招收的标准,随后爱才的裘锡圭以及李家浩、吴振武等几位教授,专程为蔡伟申请了推荐信,没过多久,蔡伟的名字便出现在了复旦大学博士生的拟录取名单之中。
之后蔡伟“身为三轮车夫破格成为复旦大学研究所”的新闻,一时间传遍各大媒体。蔡伟毕竟是散户出生,知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都是零零散散的,所以他在读博士的时候,用了他人两倍的时间才修满学分,正常学生都是3年毕业,蔡伟足足花了6年时间才完成自己的学业。
结语:
毕业之后的蔡伟,选择加入到贵州安顺学院的博士站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蔡伟也算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之后蔡伟终于不用再为了生计烦忧,生活也逐渐趋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