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人的一生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谋生之路,一条是兴趣之路。每天工作八小时是为了谋生,让自己可以活下去。每天花一到两个小时,在你感兴趣的领域,持之以恒地奋斗下去,这叫真正的活着。十年二十年如一日,你就会成为这一领域的天才。殊途同归,梦想终究会实现。
今天我们人物传记的主人公蔡伟,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家小子。机缘巧合,高二时在《文史》上偶然看到裘锡圭教授的一篇论文,从此被传统“小学”深深吸引,迷上了中国古文字。学语文他兴味盎然,学数理化等其它学科那是索然无味。这可是犯了高考大忌,可他拿自己毫无办法,真是性格决定命运。除了语文,其它科目成绩惨不忍睹。可想而知,高考一塌糊涂,与大学失之交臂。
高中毕业后进了一家胶管厂当工人,他痴心不改,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拿来钻研古文字。上国学网取名“抱小”,开始心无旁骛自学海量传世典籍。对古书的文字、句法及古人用语习惯慢慢烂熟于心,许多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潜移默化,逐渐融入到古代的语言环境中对古人的行为和想法自然而然感同身受。时间久了,对古书有了触类旁通的能力。
为了省钱,到图书馆把《方言》《尔雅》两本典籍,一字不落地抄了下来,反复研习。
年胶管厂效益不好,蔡伟下岗另谋出路,选择摆地摊。他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抱负”,只求温饱。摆地摊最大的好处是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看书,沉寂在书中,生活中的一切烦恼消失无影踪。
他把启蒙老师裘锡圭教授当成了人生偶像,碰到不懂的问题虚心求教。裘老为他的诚心打动,百忙之中给他回信称赞道:“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年裘老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蔡伟写信告知“佐子”应该读为“嗟子”。裘老如梦方醒,对他更是刮目相看。
年妻子生病,为了挣医药费,蔡伟不得已蹬三轮。收入是比摆地摊强,但看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这对蔡伟来说“灭顶之灾”。恩师裘老为之痛心,这样的古文字人才,踩三轮“暴殄天物”这是国家的损失啊。我得鼎力相助。于是极力推荐,让爱徒参与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不负众望,蔡伟为之立下汗马功劳。
裘老真是慧眼识英雄,索性把导师进行到底,把他纳入麾下,继而推荐他进入复旦大学进修博士。年,38岁的蔡伟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安顺学院图书馆工作。
自学20年孜孜不倦,从高中到博士,蔡伟书写了自己的传奇。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要锲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总有一天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