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复旦大学决定将38岁的蔡伟列入年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
复旦大学的这一决定引起了社会的轰动。
为什么复旦录取一个博士生也会引起轰动呢?
那是因为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他下岗十余年,一直靠着摆地摊、蹬三轮车拉活度日。
他之所以能进入复旦大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是三位著名学者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联名写了推荐信,为他争取到了考试资格。
最终,蔡伟顺利考入复旦大学。
蔡伟是怎样做到让三位学者联名写推荐信?他又是如何从只有高中学历的下岗工人成长为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蔡伟的故事。
01
蔡伟年出生于辽宁锦州。
蔡伟读小学四、五年级时,在学校举办的暑假班练习写毛笔字,学习了几种字体。在这之后,他就经常买字帖自己练习,遇见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他还常常琢磨每个字的意思。
为了多认识字,他没事就抱着字典学习,以至于后来老师遇见不认识的生僻字,都来请教他。
上初中时,蔡伟开始学习古代汉语。通过学习,他发现一些典籍的字义、词义虽然从汉代就有注释,但很多不太准确,而出土的古文献能够纠正一些前人解释的错误。
蔡伟多次通过多重证据证明自己对字义、词义的理解是正确的,这使他很有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让蔡伟非常喜欢学语文,没事就去锦江图书馆看书。
高中时,他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蒋礼鸿的《义府续貂》,特别感兴趣。在这之后,他就把图书馆里所有有关语言文字学的书都一一找来读。
图书馆找书、看书的经历开拓了蔡伟的眼界,也让他认清了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标——古文字学。
但由于偏科严重,数学、英语经常不及格,高中毕业时,他没能考上大学,只能去一家胶管厂当工人。
胶管厂的工作要上夜班很辛苦,蔡伟却很开心,因为他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可以用来看书。
下班之后,别人都去休闲娱乐,蔡伟却一直在图书馆看书。图书馆里有一些古籍不许外借,他就坐在图书馆,把整本整本的书手抄下来。
不过,胶管厂很快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蔡伟只能去一家食堂当杂工,后来又自己摆地摊卖香烟和雪糕。虽然工作发生了变化,蔡伟对古文字学的热情却没有丝毫减退。
彼时最让他苦恼的是,周围的人对古文字学没有研究,他无法和别人探讨、交流。
02
好在年,发生了两件让蔡伟十分开心的事。一是他和在报社做发行员的张悦结婚了,
二是他给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写了一封信,请教了古文字学的相关问题,并讲述了自学古文字学的心得体会。
惴惴不安等待了十天之后,蔡伟收到了裘锡圭的回信。裘锡圭在信中鼓励他:“你对传统‘小学’真心好之,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小学是中国古代对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统称)
蔡伟除了给裘锡圭写信,更是经常研读他的文章。
年,裘锡圭在《文物》上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
蔡伟便写信告诉裘锡圭,“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是叹词。裘锡圭认为蔡伟说得很有道理。裘锡圭接着发表文章《“佐子”应读为“嗟子”》,对《〈神乌赋〉初探》进行补充说明,这是对蔡伟极大的肯定。
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蔡伟除了和裘锡圭探讨问题,还能够在网上和同样爱好文字学的网友讨论问题。年,他在国学网以“抱小”为名注册了个账户,发表一些文章。
蔡伟发表的文章虽然不多,但是他的文章很严谨,最重要的是他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并在文章中阐释自己的看法。
他的文章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