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家祭,缅怀中国轮胎发展史不朽建设者

导读:新一代轮胎人会继续传承、发扬老一辈光荣传统,让中国轮胎明天更加辉煌...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作为中国轮胎行业,当缅怀那些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代创业者们。今天我们已经傲立于世界,但回首过去,筚路蓝缕,都是布满荆棘...

双钱轮胎创始人:余芝卿

年10月,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在生产自行车轮胎的基础上开始试生产汽车轮胎。先是采购日本的设备在神户试车生产,翌年转回国内正式建立车间,生产出国内第一条汽车轮胎,定名为“双钱”。而这中国橡胶轮胎工业的萌芽,都与一个爱国仁人志士——余芝卿有关。

余芝卿,早年在日本经商致富。年初携资回上海,年出资创办大中华橡胶厂,生产双钱牌橡胶制品,畅销国内外,成为当时中国生产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大型橡胶制品企业。抗日战争前夕,大中华橡胶厂除主要生产双钱牌轮胎外,还接受笕桥空军学校委托生产飞机轮胎。

自大中华生产双钱牌轮胎开始,与洋商展开10年价格战、商标战,至年7月抗战爆发,这场商标战才告一段落。抗战全面爆发后,余芝卿见上海即将沦陷,他两次到昆明等地创办大中华橡胶厂,主要生产汽车轮胎,为抗战尽力。在迁厂途中,第一次,他将重要物资经越南登岸时全部被日军没收。第二次,已从英国购进的机器设备因英国封锁滇缅公路而无法进入内地,损失惨重。

上海大中华支援抗战部队的轮胎产品

两年后,在上海沦为孤岛时期,日寇步步紧迫,大中华各分厂、原料厂及设在全国各地的营业机构也先后为日军所占、被毁、被劫,损失约万余元。稍后,日军宪兵以战时需试制飞机轮胎、军用防毒面罩为由逮捕大中华厂经理洪念祖,作为要挟,多次威逼大中华与日方“合作”,均被余芝卿一一抵制。

年底,日军派人诱余芝卿出任伪上海工商部长,又被余芝卿拒绝。年11月,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余芝卿,在经多次劫难后病逝于上海。

周总理亲临大中华生产线视察

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迫近宁沪。当时以上海大中华为中心的轮胎人,在当时大中华五厂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组织多人的工人护厂队配合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势力做了坚决斗争。5月25日,上海解放,大中华橡胶厂欢天喜地迎接解放军入城,上海解放随之新的大中华厂成立。

中国轮胎传奇人物:丁玉华

年6月13日,三角轮胎原董事长丁玉华逝世。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的唁电指出,丁玉华一生为中国轮胎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奋斗不息,开拓创新,鞠躬尽瘁,作出了突出贡献。

丁玉华是我国轮胎行业的领军人物,连续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高级副会长,轮胎分会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他奋斗40载,创出了三角轮胎的一片崭新天地,为我国轮胎工业科技进步、智能制造和国际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丁玉华是三角轮胎的创始人。年,丁玉华临危受命,担任了当时已陷入困境的山东轮胎厂厂长,在他的带领下,三角轮胎逐步发展壮大。经过40多年的砥砺发展,三角轮胎已成为中国轮胎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产品市场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跻身世界轮胎行业排名前15强。

年9月9日,三角轮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高度融合。年11月12日,三角轮胎发布公告,拟在美国建立首个海外轮胎生产基地,投资建设年产万条乘用车轮胎和万条商用车轮胎项目。

此外,丁玉华还为行业健康发展积极呼吁,在担任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积极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为我国轮胎行业的科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轮胎装备关键人物:张芝泉

中国轮胎发展整整落后西方大半个世纪,特别是轮胎制造装备更加简陋,曾经制约着整个产业。而张芝泉创始的赛象科技,却不断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他,也是中国轮胎行业老年创业的一名代表。业内流传着一个关于他的创业故事。

年,张芝泉代表天津子午线轮胎工程指挥部,赴英国邓禄普工厂,参与中国第一条二手乘用子午线轮胎生产线的引进工作。在英国的7个月,发生了一些事情,刺痛了张芝泉。当时,这家工厂已经倒闭,中方引进的生产线,是他们用旧的二手设备。交接过程中,外方工作人员的傲慢,让张芝泉印象深刻。

经过此事,“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生产的子午线轮胎设备”,成为张芝泉退休之后的一个创业信念。年,已经退休的张芝泉开始创业之路,挂靠学校成立了天津市橡塑机械厂。

年,组成天津橡塑机械联合有限公司。年,企业改制成立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芝泉任总经理、总工程师。从此,赛象科技成为中国轮胎装备创新超越发展的一张响亮的名片!中国民营轮胎传奇人物:刘占一

年1月5日,中国知名民营轮胎企业山东永盛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占一不幸去世。中国民营轮胎一代风云人物的传奇一生,就此落幕。

永盛集团董事长刘占一生于解放前,青少年时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吃过很多苦,也许正是这些苦难的磨砺,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为其日后掌舵永盛集团,叱咤轮胎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大多数中国农民还在土地上辛苦耕作的时候,刘占一已经看到了创业的曙光,在大王镇周庄村开办胶管厂。由于其辛苦劳作,又善于经营,胶管厂发展很快,为其进入橡胶行业牛刀小试。90年代,交通运输业开始发展,在胶管供不应求的时候,刘占一主动放弃胶管,生产斜交胎。

从胶管进入轮胎,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成功的跨越,是从一个小行业到大行业的阔步迈进,山东农村造轮胎,这不仅是经营的成功,更是思想的突破。在斜交胎市场最好的时候,令人意外的是,刘占一突然将斜交设备出手,上马少数大厂才能生产的、当时市场普及率较低的全钢胎。

经历了早期的快速扩张,永盛已达到全钢日产万条,半钢日产三万条的超级规模,不但在山东省内,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的大厂。关于刘占一,轮胎行业传说很多,他行事风格永葆一个山东农民的淳朴。

刘占一每天从早到晚的忙于经营企业,其穿衣仍然保持当地农民标准——脚穿布鞋,身披夹克,数十年如一日,曾经被误认成拉轮胎的卡车司机。他从不注重个人享受,不抽烟,不喝酒,很少在外用餐。刘占一对于中国民营轮胎高速发展的贡献,永留史册。

由于篇幅所限,还有很多轮胎行业的奠基者、已逝老前辈,不能一一缅怀。昨天虽已离去,但他们在中国轮胎发展壮大进程中的重要贡献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不可磨灭的。今天,新一代轮胎人会继续传承、发扬,让中国轮胎的明天更加辉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