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薄翼飞虫的种类繁多,但基本的共同生活习性是洞穴居住。微距高清摄像观察中发现,飞虫集群飞行过程中,它们会分成两队人马,一队寻觅食物,另一队寻找居穴。通过追踪和测距仪发现,它们之间在相距二千五百米时,寻觅食物的一队飞虫找到食物后,用触脚携带食物向寻找居穴的另一队飞虫靠拢,而寻找居穴的飞虫们盘旋在洞穴外等待,寻觅食物的飞虫队与之汇合,它们带回食物,并同入洞穴。
在追踪摄像中,对它们的举动无法探析原因。对两队汇合同穴的飞虫进行了摄像监测。仅过不到一天半,洞穴外又聚集起飞虫,表明它们带回的食物已基本用尽,需重新寻觅带回食物。它们聚集洞穴外大致三分钟后,其中分出部分飞虫向远处飞去。经微距高清摄像观察洞穴外送行的飞虫有半数飞虫留守洞穴外。为什么这些体微的飞虫要留守洞穴外,可以判断它们是为接应觅食飞虫队的回归,它们怎样收到觅食飞虫队的回归讯息。
为解开疑问,通过声波测向和微波接收探测,并没有发现有声信号或电信号的出现。为放大接收信号,以薄翼飞虫喜好的大量食物源作诱,用细密丝网聚集上千只观测的同种飞虫,再用丝网将它们分为两部分,相互距离二公里,将食物源移至相距半径两公里的不同方向位置,经不同方位声波测向和微波接收探测,测试仪没有产生任何与飞虫相关的发送信号。可以基本断定,用于测试的小体飞虫不能通过信号波进行相互联系。
大多数薄翼飞虫的身体偏小,如果发送信号波,产生的信号强度不能远距离传送。薄翼飞虫的视力远不如鸟类那样的敏锐,使用蜘蛛网测试表明,它们难以发现相距十米外的物体,但与它们相距数公里的食物源却能将它们招之即来,它们的身体应具备获悉远距食物源讯息的功能,身体之外的感应首先来自体表。已确定测试的薄翼飞虫不具有信号波发射功能,远距寻觅食物源的传感,可能是体表传至体内的某种感应。在对微距高清摄像放大倍数,调整三维拍摄图像后,拍取多张飞虫图片,经整合降噪观察,测试的飞虫体表有织密的触须,将触须经过高清放大倍观察,发现触须表面环绕分布着密集微孔,这些微孔的直径细微至8微米。飞虫体表如此密集的触须与微孔分布的作用与声电磁信号波应不相关。可能应是味嗅觉的感应。
当靠近丝网时,会使人闻出较浓的草酸气味,使用味嗅电压感应器对丝网内进行测试,显示出远高于草酸味嗅值的酸性气味。将气体试纸放入丝网后,试纸显出颜色,其表面水分被吸干,表明气体物质与试纸所用的试剂可溶,试剂的测试成份用于探测有机物。将试纸上的气体有机物进行采样后,在1.5万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多种组合形成的有机物分子,从构象判断,应属酶类。依据推断,飞虫群体之间的联系极有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味酶,通过空气流动产生的快速扩散,使体表环绕触须的微孔获得味酶传来的方位,而得知相应群体的位置。
测试中的群体飞虫味嗅觉异常灵敏,群体寻找洞穴的能力非常强大,难以观察出它们的寻找方式。但单个飞虫寻找洞穴的能力有细致观测的可能。于是,设立只能容纳一个测试飞虫身体的胶体管道,长度为五十厘米,封闭一端洞口。将丝网中取出十只飞虫放入充氧密闭玻璃容器,容器开口处放置在距离胶管封闭一端二十米处。首先放出一只飞虫,它盘旋向前,飞过近三十米后,它转身直奔入胶管洞中,其过程并无出现盘旋,逐放的其余飞虫寻找洞穴的方式相同。依据此前的味嗅测试,可以基本判断,飞虫是依靠味嗅发现了胶管洞口。
经过味嗅电压探感仪对胶管内与管外探测,显示有内外差值,表明有管内外气味相异。对管内壁气体试纸采样后,通过大倍数电子显微镜观察,其中的微生物与管外炯然有异,这些微生物偏向湿润环境,微生物在湿润环境中的代谢物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的氧化物大部分会形成气体化合物。管道中飘散出的极少量气体氧化物,也逃不过飞虫超常的味嗅能力,环绕身体表面密布的触须孔洞,能迅速精准地判断出气味的来源位置,使飞虫直接飞向洞穴。
将两组飞虫各分入两个丝网,两组相距1公里,并设有屏障阻挡视线。其中一组的丝网旁放有较多食物源,另一组丝网紧靠一棵大树的树洞。经过一个小时后,在两组相距的中段0.5公里处,进行味嗅电压探感仪测试,显示出有少量化合气体成份,通过湿润试纸采样,经由大倍数电子显微镜观测,仍然发现酶分子结构化合物。通过反复的测试,能够基本断定,飞虫群体间的联系应是飞虫体表触须孔洞发出的酶化合物,因酶类的分子结构易于空气推动而产生出传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