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的工人、三轮车夫到复旦博士,一位下层的平平之辈,在38岁时,忽而踏上复旦的“大龄”,师出泰斗,华丽转身。
这个故事有什么传奇色彩?
蔡伟,用自己的努力诠释着:
人生在世的理想,就是理想的人生。
一、
在三十八岁以前,蔡伟这个名字,在身边人眼里,只是一种不能再普通的符号,与隔壁老王无异,街口小张,甲乙丙丁,芸众生。
一九七二年生于辽宁锦州。家长都是工人,没读过多少书,也没受过现在的教育,更没受过焦虑,从起跑线上开始,就任由蔡伟自顾自,看古籍、练书法,全凭兴趣,不追不赶。
自小学开始,蔡伟就对语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抱一本词典,翻阅一遍,玩认字游戏。后来,老师遇到一个陌生的生僻字,就直接去找他的“答案”。
——蔡伟。
而对其它科目,蔡伟却缘浅情浅,相见恨晚,相见恨晚。假如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基本就没时间去了解了。
上高中时,纵使语文成绩一枝独秀,但再也抵挡不了其他科目的下滑,蔡伟的考试名次一落千丈,让他自己都心灰意冷。
于仿徨无言中,他一头扎进了一本诗赋中,把学习的苦闷索性化作兴趣的激荡,让自己驰骋于古汉语的旷野。
蔡伟一有空,就独自跑到锦江图书馆,看各种《冷门》书,如饥似渴,乐此不疲。
读高中那会儿,最开始是读古典诗词,后来才知道蒋礼鸿的貂皮诗,特别感兴趣。在那以后,我把图书馆里所有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书籍一一找出来,阅读,阅读,阅读的过程拓展了我的眼界,也让我认识到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尚在念高中的蔡伟竟读了多本书。
·蔡伟自修的笔记。
越接近古文字,越有爱慕之情。
但是高考不仅仅是针对语文一科。
年,严重偏科的蔡伟在竞争激烈的考场中,毫无悬念地以失败告终。
读高中毕业证书的时候,他心里很清楚:从现在起,可以念的学校,只有“社会”一所。
于是,蔡伟怀揣着自己的高中文凭,融入了来来往往的人潮,在社会的浪涛中,开始寻觅,栖息。
2,
蔡伟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胶管小工人,生活忽而步入了和父辈们重蹈覆辙的轨道,虽然工资不高,但朝九晚五的安稳让他很满足。
不过,这样的日子只过了3年:3年后,胶管厂因经营不善倒闭,蔡伟也跟着下岗。
没有工作,自然要另谋出路,可又没有高学历,没有硬背景,一介凡夫,社会交往不好,出路何在?
考虑到这一点,蔡伟选择了一个风吹日晒却又很平淡的摆地摊。
就这样,在锦州某商场门口,每天都会出现一辆三轮车,车上装着烟、酒,夏天的时候还有雪糕,一个人总是静静地蹲在路边。
「他从不想怎么赚钱,卖糕点时只看低着头看,也不喝茶,」即使在妻子张月看来,蔡伟的「沉默」也很违背小贩的身份。
不要吆喝,怎样招揽顾客?跟蹲着的摊子比,跟日日奔劳比,和能言善辩的同行比,蔡伟的收入只能勉强糊口。
然而,蔡伟还是不甘示弱。最初选择摆摊时他还有个旁人不知的小心思:闲着多了,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读书。
家人不懂我在看什么,也不干预,反正也不花钱。
再苦的计策也能用喜欢的书写成一本书。
在锦州的冬天,零下十多度,蔡伟家已经连续十多年没有交暖气费了,最冷的时候,睡觉时盖上三、四层被子,还经常在半夜被冻醒。在这两个房间里,除了一台电脑、一大堆旧书和一本泛黄的手抄笔记,什么像样的家具也没有。
这样的情况下,妻子仍然不离不弃:“他诚实,最重要的是他有恒心去钻研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蔡伟与太太张月的婚纱照。
十多年的摆摊岁月,让蔡伟一面混在小商贩中间,苦思冥想,一面又得以有足够时间潜心研读,亲近古籍。
或许,上天也被蔡伟的这份恒心所感动,在冥冥中安排好他与大帝“相遇”。
3、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蔡伟便专注于国学网,没事时就上网与古文网友切磋交流。
在中国古代文字、音韵、注音、释义等方面,从字义、注音、释义等方面,他把自己归入一种帐号,名为“抱小”。
那时,裘锡圭先生已是古文学界的泰斗,蔡伟早在高二时,就拜读了他的著作,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很想找机会和大师交流。
·裘锡圭先生,
年,蔡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写信给裘锡圭先生。不料十多天过去了,终于收到裘老的回音。
裘锡圭先生给蔡伟的来信收悉。
过了许多年,蔡伟回忆起这封手书,仍是万分感动:“此信的内容现在都能背了。”
在信中,裘锡圭充分肯定了蔡伟自学成才的努力:“不计其数,不拘一格,非常钦佩。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五日,蔡伟在北京与裘锡圭先生初次会面。短暂的一面之缘,恍若一缕烛光,照亮了蔡伟孤独而漫长的求知之路,让他在长达十多年默默无闻的摊摊生涯中,从不放弃思考和阅读。
一九九七年一月,裘锡圭先生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神乌赋初探》的文章,直言不讳地对《神乌赋》一词进行了解释。
看到这篇文章,蔡伟马上写信给裘老,认为应该把“佐子”理解为“嗟子”,悲叹的意思。
裘老见信,茅塞顿开,便点点头,直呼蔡伟的话“甚么话”。
·年裘锡圭先生在《文物》上发表的补充说明。
从那以后,裘锡圭先生开始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