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属于BP-43型装甲列车的一节火炮车厢,利用平板车厢改装,在梯形基座上安装1座T-34/76型坦克炮塔,注意侧面的机枪。
苏俄装甲列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二战中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代表就是BP-43型装甲列车。BP-43型装甲列车由四节用于引爆爆炸物的防爆车厢,四节搭载炮台的装甲车厢,两节装备防空武器的装甲车厢和一台PR-43型装甲机车组成,后来机车改为加装防护钢板的OW系列标准机车。整列BP-43型装甲列车的全重可达吨,最高速度为45公里每小时,在装载10吨煤或6吨柴油(使用柴油机车时)最大行程为公里。
列车上所有容易受到攻击损坏的机械装置都被置于装甲舱室中,车身上的观瞄设备和窗口也都有严实的装甲防护,关键部位的最大装甲厚度达到毫米,足以抵御75毫米炮弹的攻击,在整体防护上唯一的弱点在于高耸的指挥塔和顶部可以敞开的防空机枪塔。
(上图)独立第31特种装甲列车师“科斯马.米宁”号装甲列车的No.型装甲机车,它采用了经过表面硬化处理的新型装甲板,各处装甲板的厚度为20毫米、30毫米和45毫米。
装甲机车上装有用于联络的通话器和大功率信号灯系统,无线电设备安装在指挥塔内,用于外部联系。在机车与各节车厢之间铺设有一根传声管,由橡胶管和金属管构成,装甲列车的指挥官、机车司机、机械师以及各节车厢的指挥员、武器射手们就是通过这根传声管进行内部通话。
装甲车厢的顶部和侧面一般都设有装甲舱门,供人员出入,但也有的车厢出于防护考虑,在侧面没有舱口,成员通过车厢底部的安全门进出。此外,在车厢两端还开有通往其他车厢的通道门,在两节车厢之间会有一个装甲通道,保护人员的安全转移,在通道地板上设有小型舱门,用于在战斗条件下将车厢分离。车组成员主要通过车厢侧壁的观察窗和炮塔上的观瞄设备观察外部情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BP-43型装甲列车设计有整体式供暖系统,通过一系列供暖管道将机车产生的热蒸汽输送到各节车厢,保证车内的温度,这一配置在当时可以说是星级宾馆的标准,非常适于在酷寒的冬季作战,无论苏军还是德军对此都极为欢迎,德军非常乐意将缴获的苏军装甲列车编入已方部队继续服役。
(上图)年2月,第60独立装甲列车营的一列BP-43型装甲列车在前线警戒,注意近处防空车厢的2门高射炮高高仰起。
现存的历史照片显示,BP-43型装甲列车采用的装有炮塔的装甲车厢有多种类型,其中既有利用平板货车改装的仅有装有1座炮塔的车厢,也有利用箱式车厢制造的带有1座或多座炮塔的车厢。
在武器选择上,BP-43型装甲列车通常会安装T-34/76型坦克炮塔,配有1门F-34型76.2毫米炮和1挺DT型7.62毫米同轴机枪,出于标准化的考虑,装甲列车的炮塔与标准的坦克炮塔完全一样,可以通用。在战时条件下,装甲列车安装的炮塔并不仅限于T-34/76型,许多不同型号的坦克炮塔都被完整地移植到装甲列车上。尽管苏军早在年就一直致力于装甲列车武器的标准化,但在战时相关的文件都成了一纸空文,各个生产厂家都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剩余物资装备来改装装甲列车,以达到物尽其用。除了标准的坦克炮塔及其主炮、机枪外,BP-43型装甲列车也会装载毫米野战炮,用于远距离的压制射击,它们通常被置于圆柱形简易炮塔内。
一列装甲列车通常会配备4~8门76.2毫米或毫米火炮,具体数量视装甲车厢类型和编组方式而定。装甲车厢的炮塔旋转范围为~度,部分单炮塔的车厢可以度全向射击,火炮仰俯范围为负7到40度。
除了火炮之外,装甲车厢还会装备12挺7.62毫米DT式重机枪,它们通过车厢侧壁上的射击口向列车两侧发扬火力,这些机枪有些是架设在简易的射击窗口上,也有的安装在半球形的活动枪座上,与火炮一起构成多层火力圈。装甲列车火炮的有效射程在~00米,机枪的有效射程在~0米。列车内的充足空间可以装卸大量弹药,供长时间作战。
(上图)年夏,第31特种装甲列车师第号“科斯玛.米宁”号装甲列车的官兵们在炮塔上合影。
有份资料显示,BP-43型装甲列车的弹药装载量如下:76.2毫米炮每门备弹发,毫米炮每门备弹发,7.62毫米机枪每挺备弹发。在执行作战任务时,装甲列车有时也会携带额外的武器以加强火力,比如迫击炮,有战时照片显示苏军将毫米大口径迫击炮置于有装甲护栏顶部敞开的车厢上。
(上图)混合型装甲车厢双视线图:1.M-8型82毫米火箭发射架;2.可折叠装甲护板;3.观察缝;4.37毫米高射炮;5.炮组人员出入舱门。
BP-43型装甲列车相比之前的装甲列车一个突出特征是重视对空防御,配置了与火炮装甲车厢同等数量的防空车厢。防空车厢多由平板货车改装而成,2门Model型37毫米高射炮被置于车厢两端,每门火炮周围用钢板构成方形装甲护壁,顶部敞开,没有防护,在护壁顶部还加装了铰链式活动装甲板,可以竖起或翻下,竖起时有一定内倾,在对空射击时竖起的装甲板可以增加防护面积,而在对地面目标射击时活动装甲板向外翻下,使高射炮能降低仰角对目标实施火力覆盖。
每个防空炮位在朝向两侧和车厢前端或后端的护壁上设有带开合盖板的观察孔,即每个炮位有三个观察孔。炮组成员通过车厢两侧的扶梯上下车,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从车厢底部的安全门撤离。还有一种类型的防空车厢安装了多个顶部敞开的装甲盒结构,在其中布置12.7毫米高射机枪。有资料表明,BP-43型装甲列车上每门37毫米高射炮备弹发,12.7毫米机枪的备弹量达00发。
除了火炮装甲车厢和防空车厢外,通常挂在列车两端的防爆车厢也是BP-43型装甲列车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爆车厢的作用在于提前引爆轨道上的地雷等爆炸物,使列车自身免遭爆炸物的损害。此外,防爆车厢上还会装载货物、维修工具和材料,比如备用铁轨、螺钉、连接件、吊杆等等,以便随时抢修损坏的车辆和铁轨。
(上图)年春,正在铁路线上行进的独立第31特种装甲列车师“科斯马.米宁”号装甲列车的混合型装甲车厢特写,请注意其装备的M-8型82毫米火箭弹发射器,在其后方还隐约能看到1门直指天空的37毫米高射炮。
在战争中,苏军装甲列车还采用过一种非常罕见的武器组合方式,将T-34坦克炮塔、高射炮和火箭弹发射器结合在一起。有数列装甲列车曾装载过这种被德军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火箭炮,其中一列是“科斯马.米宁”号(KosmaMinin),该车由高尔基机车厂(GorkiWaggonWorks)设计,在年10月至年2月间于莫鲁姆(Morum)建造完成。这列装甲列车配置了拥有2座T-34坦克炮塔的装甲车厢和装备2门37毫米高射炮的防空车厢,而威力惊人的M-8“喀秋莎”火箭弹发射器被安装在防空车厢的2门高射炮之间,其炮位略高于高射炮,并有铰链式活动装甲护板保护,在作战时护板可以放下,为火箭发射器提供度全向射界,其使用的弹药为82毫米火箭弹。在火箭炮炮位下方有一个隔间,供炮组成员休息待命,他们通过隔间顶部的两个舱口进入炮位。
本文摘自《战斗民族的钢铁巨龙:苏俄装甲列车图史-》
二战德国、苏俄装甲列车图史(2册装)指文图书军事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69.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