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12年,2次放弃985高考狂人还

“我不想再考了啊,还不老吗?”

今年第13次参加高考的唐尚珺,面对记者的采访,无奈的叹了口气。

在搜索框输入“唐尚珺”,会跳出这些关联问题:

“唐尚珺今年考了多少分”、“唐尚珺被哪所大学录取”、“唐尚珺现在怎样了”……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分。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三年前已经给他发过一次录取通知书的广西大学。

而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有出乎人们的意料,唐尚珺今年也和三年前一样,放了学校的鸽子,并没有如约报到。

今年已经33岁的他,决定继续复读,参加下一年高考。

唐尚珺说,这些年,自己也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眼下,对他来说,“考一个好大学,比用别的方式去改变现状更容易”。

01

唐尚珺小的时候,他生活的小山村就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人考上了清华大学,后来当了官,给村里修路,全村都很感谢他。

祭祖的时候,他会按照大人教他的样子,用稚嫩的声音许愿:“请保佑我考上清华大学”。

尽管那个时候,他根本不知道清华是什么,也不知道考上大学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唐尚珺只是在考试这方面,表现一直不错。

小升初时,以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学校,中考时,他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当地的重点高中——钦州二中的学生。

“当时有个说法,上了重点高中,一只脚迈进大学了。”

唐尚珺信以为真,而就是这句话,为他带有悲剧色彩的12年埋下了伏笔。

整个高中,他“没有认真听过一节课”,笔记、作业也没认真写,“心思都放在玩上”,打球一整天、溜冰一整晚,在校园里放小音箱,跑桥上看火车,骑自行车逛钦州……成绩一直在中下游徘徊。

假期开始时买一堆教材,结束后“一页都没看过”。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坏毛病,却一直没有改正的行动力。

浑浑噩噩的高三,回报给他的是分、没过二本线的分数。

他把这归结于“对高考没概念”、“没找到学习的状态”,毫不犹豫选择了复读。

他想,只要复读了,总会比第一年考得好,“就也没怎么认真看书学习”,在出租屋里过的,还是以往的日子。第二年,他考了分。

离清华大学还差得很远。

他不听家人让他上大学的劝阻,瞒着所有人又走上了复读之路——这一走,就是十二年。

02

“今年能考分,明年也许就能考了”。

那时候他还年轻,不知道命运没有这样“自然而然”的公理,盲目必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下一时决定容易,能不能真正去努力又另当别论。

一年又一年,唐尚珺的身影出现在不同的复读学校里,学习状况却好像没有很大的改变。

一看书,好多知识不懂,“就不怎么想学”。

不写作业被老师喊到办公室臭骂一顿,之后就为了应付任务,草草了事。

只有化学稍微认真点,因为答不出问题,会被罚到操场跑步——他怕出丑。

隔段时间他会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缺点,决心要改,没两天,又恢复原样……几年下来,纸写了五六十张,他还是做不到坚持去做一件事——除了复读。

然而复读的目的是什么呢?清华又代表着什么呢?

自己究竟是贪图校园里的安逸生活,逃避现实,还是像怕出丑而学化学那样,畏惧别人的议论和眼光?

他还没想清楚这些问题,复读却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他的生活。

年,他考了分;年,分,过二本了,他想冲一本。下一年,他果然过了一本线,考了分,这让他又充满了信心,把目标定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年,第六次高考,他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不是目标院校,没去;第七次,考上了吉林大学,没去;第八次,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中途退学;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他的分数距离中科大和清华,都始终有不小的距离。

不同于他分数的曲折波动,从年到年,他所在的广西省,高考人数却几乎是一路“扶摇直上”的。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高考人数的增加,录取分数线自然水涨船高,“内卷”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分数面临着“通货膨胀”的风险。

另一边,新高考改革也如火如荼进行着,文理科的取消、国家对复读的限制,这些变化和挑战都使得唐尚珺的“清华之路”难上加难了。

有网友指出,其实他“上岸”的最有利的时机是年左右,考生竞争还没有那么激烈,“但他没有好好珍惜。”

更有网友表示,他中途考上的这些高校,随便去读一个,将来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出来找工作,都会比他现在的境况要好的多。

人们不解:名校之间的差距真没那么大,明明有过这么多次选择的机会,不懂为什么他那么执着于考清华。

而唐尚珺社交平台的账号简介上无奈的写着:“没有在适当的年纪做正确的事,非刻意为之,只是后知后觉。”

03

他的后知后觉,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信息确实闭塞,对高考、对清华、对求学的方式方法,他们那个下山村的人,都一知半解.。

小时候没人告诉他清华是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而不是每个人的必然选择,上大学前,他甚至不知道南宁也有大学可以考。

长大后没人告诉他即使高考失利,也可以通过考研、考博,在深造的路上靠近理想的学校。

“(考清华)这个事情不应该花那么多时间,就是你花个五六年,不可以的话,基本就定型了”,“现在回头看才知道是这样”……

没有人教他怎么有效的学习,也没有人告诉他如何应对高考。

另一方面就是在盲目制定完目标后,更加盲目的去“执行”目标。

他跟好友倾诉过,说最初只想复读一年,但是第二年没考好,不知不觉中重复了下去。他想挣脱出去,可“就是绕不过那个弯”。

一旦停下,之前所有努力都白费了,沉没成本让他越陷越深。

“考上好大学才能出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方式”,贫困落后地区的考生,把考上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但他却忽视了,考大学只是改变命运的跳板,绝不该成为人生的目的。

其实,比唐尚珺坚持时间久的复读钉子户大有人在。

梁实,从年到年,考了25次,目标是四川大学,但每次连一本线都达不到。被网友戏称“中国第一铁脑壳”,就连考场的记者都和他变成了熟人。

今年,面对梁实“肯定能考分”的自信,记者忍不住调侃他:“你每年都这么说。”让在考场外焦急等待的家长们,都忍不住哈哈一笑。

这样积极的心态和愉快的氛围,是因为每年参加高考并没有影响到梁实的正常生活。

他上学时成绩不佳,高考落榜后也走进了复读学校,但两三年后,他意识到经济条件已经无力支撑,于是走出了校园,走入社会。

之后他辗转在内江、乐山和成都打零工。修过机械,砍过木材,还买卖过电视机,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一边打工一边复习。

如今,他已经结婚生子,事业有成,成了知名的企业家,但心中还是放不下那个儿时的梦。

梁实心态很稳,也很坚定,他说如果这次没考上川大,那明年就继续考,直至考到进入川大为止,假如一直都考不上,那也不会放弃,要考到自己走不动为止。

网友对于梁实和唐尚珺的态度,也是大相径庭。

那些劝说唐尚珺停止复读、安心上大学的人,都在鼓励梁实追求自己的川大梦。

04

还记得被复旦大学录取的三轮车夫蔡伟吗?

他从小成绩就不好,但唯独热爱语文,尤其对繁体字的构成十分好奇。别的小孩在外面玩时,他却一头扎进图书馆。

读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了关于训诂的学问,蔡伟因此和裘先生结缘。他们时常互通有无,讨论古文。

高考落榜后,蔡伟辗转在胶管厂打工、为了生计摆过摊,妻子生病后更是一度以蹬三轮车来赚钱养家。但是他有空还是会跑去图书馆阅读,复印的钱都没有,他就自己手抄古书。

裘先生可惜一个人才就要这么沉沦,作为复旦大学教授,他联合北大的刘钊教授,邀请蔡伟参与编撰《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蔡伟的才华得到了真正地发挥,也得到了教授们的联名举荐,让蔡伟取得了考博的机会。

年,已经38岁的蔡伟没有辜负所有教授的期许,考上了复旦大学的博士。

蔡伟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在读博期间醉心于研究。年,蔡伟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也顺利找到了在大学任教的工作。

他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完成了梦想,过上了想要的生活,改变了命运。

他的传奇经历不仅仅让人们惊叹,也更是鼓舞着人们对学问研究保持执着,在困难中坚持奋斗、永不放弃,成功后也不忘初心。

年龄、职业、成长环境,从来不是阻碍一个人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因素。

国家之所以放宽了参加高考的限制,就是希望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读书、受教育去改变自己的未来。

但人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是一个翻盘的机会,还是仅仅是一张名校文凭?

唐尚珺曾经在一次在年夜饭喝醉之后,说出了这些年来一直压抑在心里的话:“农村这个圈子,很多人都讨厌在这里呆着,但是很多人挣扎了一辈子都挣扎不出这个圈。”

他之所以把高考当做救命稻草,是因为在他眼中,高考是能改变无能为力命运的唯一一块跳板。

他的想法没有错,高考确实是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

而相比于那些连为自己改变命运的觉悟都没有的人,一个有清华梦的寒门学子,也确实是值得敬佩的。

但他中途明明已经考上过很好的大学,却还是选择了复读,这才是人们反复劝说他放弃继续高考的原因。

命运之门早已向他打开过,是他对不切实际目标的执拗坚持,才让自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纠结中。

谈起自己最后悔的事,唐尚珺说,就是没有在合适的年纪做该做的事。

而我们能从他的故事里得到的教训,就是珍惜自己宝贵的学习机会,

认清自己的能力、认准自己的目标去努力,换一个无悔的结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