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轮车夫,我们眼前会浮现出一个黝黑瘦弱的身影,在毒辣的烈日下竭尽全力地蹬着脚踏板缓缓前行。
豆大的汗珠如同瀑布般淌下,浸湿了他单薄的衣衫,如山般的载重压弯了他的脊梁;提起古文字博士。
我们眼前浮现的却是穿着衬衫,戴着厚厚镜片,内敛沉静的书生形象,或许因为终日浸泡在古籍文献中,他的所到之处也晕染上了余韵悠长的墨宝书香。
可是,这样两个看起来天差地别的身份,却同时叠加在同一个人身上,不禁让人产生诸多好奇。
是幸运女神的垂怜眷顾?还是自强不息的命运反转?本期子牙童趣人物观察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位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博士,同时也是三轮车夫的蔡伟。
从小喜欢语言文字
年,蔡伟降生于辽宁锦州的一个普通工人之家。父母的知识水平都不高,对于蔡伟在学业上没有提供多少助力。
但蔡伟打小就对语言文字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自己一个人对着一本字帖就能安静地练上许久。
从简体字到繁体字,从白话文到文言文,在别人看来也许枯燥乏味,然而对于蔡伟而言却有着无以名状的强大吸引力。沉醉其中,蔡伟时常感到自己在穿越时空进行了一场场贯穿古今的对话。
每每遇到特别生疏的生僻字和不易辨认的繁体字时,蔡伟总是会第一时间查阅各种字典、辞海等辅助工具,非得把这“拦路虎”攻克下来才算罢休。
以至于到了后来上学时,蔡伟已经把自己修炼成了一本“活字典”,老师们遇到生僻字或者拿不准古文释义时,还会找蔡伟探讨。
出现了严重偏科
因为这份热爱,蔡伟在学习语文科目上格外有动力,因此对于其它科目投入的精力就会有失偏颇。由于过于厚此薄彼,蔡伟的学习出现了严重偏科的倾向。
每逢考试,语文成绩一马当先,其它科目成绩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这个现实,蔡伟选择了坦然接受,他打定了主意:既然自己不是学习数理化的料,那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语文尤其是古文中去。
此后,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成为了蔡伟的常驻根据地。在高中阶段,他爱上了专门研究古汉语词义的训诂学,尤其钟爱古文字学专家裘锡圭的作品。
每每研读到豁然开朗时,他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无比愉悦。蔡伟愈加坚定地感受到自己已经寻觅到了毕生挚爱。
然而这份热烈的挚爱并没有让他的前途大开绿灯。在年的高考中,蔡伟除了语文其它各科成绩都不尽如人意,落榜已成定局。
高中毕业后,蔡伟踏入社会闯荡,成为一家胶管厂的车间工人。每天嗅着橡胶味,带着一身疲惫上下班的刻板生活并没有熄灭掉蔡伟心中熊熊燃烧的求知之火。
因下岗在路边摆摊
在空暇时间,蔡伟依旧会搜寻与古文字有关的书籍。为了加深记忆,他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的誊抄,将那些外行人看起来笔画复杂不知所云的文字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
年,因为厂子经济效益差,蔡伟下岗了。为了谋求生计,他在繁华的商场门口摆起了路边摊。
与周围商家扯着嗓子卖力吆喝的场景迥然不同,蔡伟把商品在脚边陈列好后,就拿起书静静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偶尔有顾客惠顾,他还觉得打扰了自己学习。
次年,蔡伟结识了影响自己一生的笔友。这个笔友就是蔡伟自幼便膜拜的偶像,古文字方面的泰斗裘锡圭教授。
裘锡圭发表的著作、论文等是蔡伟最为珍视的精神食粮。虽然与裘锡圭未曾谋面,但蔡伟在心中已经把他当做自己学术上的导师。
怀着崇敬之心,蔡伟提笔向裘锡圭写了一封探讨古文字的信。本以为这封信最终只会石沉大海,但万万没想到裘锡圭认真回复了蔡伟,对于他的热爱之心和钻研精神给予了莫大的肯定。
裘锡圭并没有因为蔡伟学历低而看低他,因为认可了蔡伟的才华,之后他一直与蔡伟保持书信往来,成为了素未谋面的“忘年交”。
发表作品,得到赏识
在裘锡圭的支持和鼓励下,蔡伟从年开始尝试发表作品,笔名取为“抱小”。其中“小”意为古代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
当第一篇文章成功发表后,为蔡伟注入了莫大的信心。于是他笔耕不辍,作品接连刊发。
裘锡圭阅读完蔡伟的作品后,非常欣赏他的一些见解。蔡伟也在以文会友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更多学界英才,在与大家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把爱好变成自己的事业让蔡伟格外欢欣,但意外到来的磨难又让他的生活再度蒙尘。年,蔡伟的妻子罹患重病,学历不高的蔡伟为了筹集医药费,干起了拉三轮的买卖。
没白天没黑夜的工作大大挤压了蔡伟读书写作的时间。裘锡圭在得知蔡伟的境遇后,不忍心这么好的苗子被埋没,推荐他参与了湖南省博物馆有关马王堆出土的文献及古文字进行整理编撰的工作。
对于裘锡圭为何力荐高中学历的蔡伟参与专业性如此之高的项目,湖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起初是疑惑不解的。
破格成为复旦博士生
但随着工作的展开,他们很快明白了缘由。多年徜徉在古汉字海洋中的蔡伟在编撰的过程中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提出了诸多见解独到的观点,这对于弘扬我国古代文化意义深远。
因为专业能力卓尔不群,年,裘锡圭和其他几名教授联名推荐,招收蔡伟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生。
那一年,蔡伟已经38岁。阔别校园二十载,重获入学读书的机会,蔡伟倍加珍惜。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地补回本科、硕士期间落下的知识。
虽然日复一日地废寝忘食,但由于其他科目成绩欠缺,蔡伟花费了别人两倍的时间才拿到了博士毕业证。年,44岁的蔡伟穿着博士服告别了复旦大学。
面对人生再就业的十字路口,他再次陷入了迷茫。蔡伟的专业局限了他的就业方向,几乎只能在高校求职。
进行教学和古文字研究
但这些招聘单位对于求职者的第一学历格外看重,第一学历为高中的蔡伟因此吃了不少闭门羹。
经过几十次的面试被拒绝后,蔡伟终于收到了贵州省安顺学院的回音。该校充分了解了蔡伟的学术造诣后,将其安排到博士生工作站工作,主要是进行古文字学研究,并进行一些教学工作。
工作后,蔡伟继续在古文字学领域驰骋。每年发表一两篇论文,虽然数量不多,但贵在质优。
去年,蔡伟回到母校复旦大学分享了学习成长的心得,那些苦难的过往和始终不曾停歇地逐梦奋发,感动了台下所有的学弟学妹,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在蔡伟身上,我们看到了热爱的力量。因为热爱,所以他愿意花费毕生光阴去研究别人不愿涉猎的古文字;
因为热爱,即使被窘迫艰辛的生活所束缚也没有放弃汲取知识的渴望。因着坚持这份热爱,所以蔡伟迎来了人生的高光。
在潜移默化的沉淀中一步步积蓄的进步阶梯,每一步都浇灌了孜孜不倦的汗水。对于这位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反转人生的蔡伟,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