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郭海方
近日,漯河市食品产业技术市场在漯河市食品职业学院新校区正式揭牌,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发布会也同步举行,共发布最新科技成果30项。这是漯河市政府与江南大学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联合开展高水平科技交流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漯河市以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机构为重点,强化科技投入、科技服务,推动创新型漯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创新红利不断惠及创新主体。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近年来,漯河市进一步完善政策,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全市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年全市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支出比例达到2.59%,仅次于郑州、洛阳,居全省第三位;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科技支出同比增长14.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74%,稳居全省前列。
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目前,漯河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全市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全市范围内布局建设了1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全市首家中原学者工作站在南街村批准建设;漯河市食品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年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了该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零的突破。
创新成果进一步涌现。至目前,全市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入库家。胶管脉冲技术、天然色素工艺、变性淀粉技术、体外诊断试剂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今年1至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9.3%,成为应对严峻经济形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改革推动改革让老百姓获得感越来越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郭海方
一手领钥匙,一手领“房本”,说起今年入住新房的事,漯河市区“恒大名都”小区的业主安秋辰依然兴奋不已,“买房是大事,拿到房本心里感到很踏实。”
安秋辰是漯河市区首批交房领证“零时差”的体验者。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由于多种原因,新购买的商品房往往入住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不动产权证,给购房者在落户、子女入学、银行贷款、资产处置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此,今年5月,漯河市在全市范围内推出了以“交房即办证”为主线,以“交地即办证、提前贷款审批、不动产电子证照”为辅助的便民服务政策。其中,在新建商品房项目中推行的“交房即办证”服务措施,针对从年6月1日起批准的商品房销售项目,在购房群众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时,就把办理不动产权证作为交房条件在合同中进行约定,实现了住权和产权同步。
“交房即办证”是漯河市深化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的一部分。作为“不动产登记全省通办”试点市,漯河市创新推出“六办”模式,助推不动产登记高质量。一是整合部门职能,变“分散”为“集中”,实现“主导办”。把市房管局中与不动产登记相关的房产交易处、房屋测绘队、置业担保中心划转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交易、测绘“三位一体”及数据同源、楼盘统一、更新同步,形成了不动产登记的完整链条。二是推进窗口延伸,变“线下”为“线上”,实现“网上办”。以河南政务服务网和漯河市不动产便民服务系统为依托,在做好线下与税务“一窗受理”基础上,全面将合同网签、核税纳税、网上缴费纳入网上申请环节,采取证书邮寄、水电气联动过户、电子证照创新举措,实现群众网上申办“最多跑一次”。年6月1日,漯河成为全省首家在全市范围内启用不动产电子权证和证明自行下载领取的省辖市。三是聚焦信息共享,变“群众跑”为“数据跑”,实现“协同办”。全面完善不动产平台网络运维环境,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人像比对、身份信息、户籍信息、婚姻登记信息、营业执照等17项信息核验,有效保障了企业和群众财产安全。四是延伸登记服务,变“多次跑”为“一次办”,实现“就近办”。漯河市将抵押登记服务场所延伸至银行网点,于年4月1日正式启动“无纸化”抵押项目,抵押登记、预告登记等7项业务可直接在银行现场签订合同时提交抵押登记申请,实现了抵押贷款和登记办理的无缝衔接。五是创新服务举措,变“标准”为“品牌”,实现“马上办”。推行一次排队、一窗受理、一天办结、一费缴纳、只跑一趟、一趟不跑“六个一”服务。六是开通异地受理,变“属地办”为“域内办”,实现“全域办”。以“全市通办”为抓手,将原房屋交易登记、商品房网签、存量房网签、原土地登记和不动产登记共五套系统整合为一套系统,在市本级搭建交易登记一体化新平台,年9月“全市通办”系统功能正式建成投用,漯河市也成为全省唯一实现不动产登记“一城通办”城市,不动产信息共享在全国试点中名列前茅。
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是漯河市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
今年以来,漯河市坚持“三个凡是”、突出“三个聚焦”、做到“三个注重”,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谋划推动改革,自觉做到中央和省委有要求、漯河有行动,中央和省委有部署、漯河有实践,中央和省委有政策、漯河见效果,持续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目前,漯河市在全省第一家实现“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监管常态化全覆盖,提前完成公安机关“一区一分局”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获批“互联网+监管”、不动产登记“全省通办”、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医保基金与企业直接结算等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8个,高质量发展、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就医“一卡通”等改革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漯河市还深化市县党委巡察机构一体化改革,深化“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全面推开“通卡就医”等改革举措,也深受群众欢迎。
开放带动“园中园”的“招商经”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郭海方通讯员曲从俊
仲冬时节,位于漯河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漯河)液压科技产业园里仍是一派繁忙。
在占地亩的一期园区,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建成投用,签约进驻了香港国泰达鸣精密件、利通流体智慧产业园、天津久铖机械制造、韩国诚一设备制造等十多个项目。
“今年,我们成功招引到国内高分子材料龙头企业——江苏冠联新材料公司和国内精密五金龙头企业——香港国泰达鸣集团,从而填补了漯河市液压产业在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的空白。”漯河经开区招商局局长李海中介绍,立足液压科技产业园这个专业园区载体,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上下游关联项目,作为经开区主导产业之一的漯河液压科技正由原先单一的钢丝缠绕胶管向高分子材料、精密件制造、液压系统总成等方向延伸升级,产业链条更加完善。
为保障产业安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循环,近年来,漯河市围绕城市及产业定位,规划建设了一批打造细分领域完整产业生态的“园中园”“精品店”,定产业、定项目,强化工业用地储备、标准化厂房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打造、产业发展基金效用等要素保障,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绘制招商图谱,强力实施产业链“填平补齐”。目前,各专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例如,河南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新落户全国建筑全产业链龙头企业——香港有利集团,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宠物食品产业园已签约项目5个;大数据产业园已入驻南威软件、浙大网新等大数据应用企业26家。
在“园中园”建设带动下,今年以来,漯河市新签约引进世界强正大集团投资的正大(漯河)现代食品全产业链项目等各类投资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33个。漯河市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高质量发展的外源动力更加强劲。(转自《河南日报》年12月17日第14版》)
编辑:王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