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杨增强通讯员王中山郭彦波)初秋的夜晚,中山路大桥宛如一道壮美的彩虹,横跨南北,璀璨夺目,流光溢彩;青龙河湿地公园,游人如织,天然氧吧,风景如画;工厂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线上源源不断流动着“漯河制造”……
这是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里的普通场景,也是开发区改革开放30年来一个生动的截面。
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沧海桑田。
30年来,开发区从一片“烂泥坑”变身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双汇集团、可口可乐、嘉吉等世界巨头云集于此,一万多家各类市场主体星罗棋布,多家企业在这里茁壮成长。
今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1亿元,同比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51.7亿元,同比增长36.7%,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实际利用外资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稳居全市第一……
永争第一,敢闯敢试。30年来,开发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打造漯河改革开放“新窗口”和创新发展新标杆。
三十而立,更立潮头。开发区是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走到今天的,继续往前走,靠的是更高层次的开放创新。今天,开发区就像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儿,青春焕发,开放包容,向你展开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发展新画卷。
有一种精神,从未变过
年3月,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浪潮。漯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决定在漯河的东边“划出一块试验田”,创办铁东开发区,使之成为内陆特区的“特区”。
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成立之初,由于没有成功路径可以遵循,开发区人凭着“敢闯敢试、大胆创新、开放包容、埋头苦干”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来”,短短两年搭好基本框架,实现“五通一平”。
“那个时候,漯河是全国有名的‘内陆特区’,我们开发区更是内陆特区的‘特区’,敢于用人,全员聘任,能者上庸者下,很快成为国内有名的‘人才高地、政策洼地’。”回想当年开发开放之初的场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魏斌激动不已。
大鹏展翅九万里。年,铁东开发区正式更名为“河南省漯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又更名为“河南漯河经济开发区”,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此,开发区华丽转身,实现“三级跳”。
香港协鑫光伏来了,台湾旺旺、统一在这里扎根,美国嘉吉、可口可乐在这里落户,双汇从这里迈入世界强,卫龙食品、利通液压从这里走向世界……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开发区拓荒者筚路蓝缕、奋勇拼搏、敢闯敢试,他们的奋斗精神、责任担当,激励着今天的开发区人更好地发挥攻坚克难与示范引领作用。
年以来,新一届开发区党工委一班人以“敢闯敢试”为冲锋号,让开发区在逆势中飞扬。
年“放管服”改革领先全省,行政审批由当初的5天压缩至3天以内;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亿大关,是年财政收入3.14亿的3倍,连续5年保持20%左右增速;年5月,成功摘下“液压胶管之都”牌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年7月,河南省经开区招商引资观摩会在开发区召开。时隔一年,这里再次迎来全省“三个一批”项目建设观摩团。新乡、许昌、新疆、陕西等省内外参观考察团或客商纷至沓来。
开发区不只是对标先进,更要成为示范。要让来这里考察的客商发现,这里不同于其他地方,开发区发展之路很多时候“找不到参数”——因为“这里很多是新的,是具有开拓性的”。
“不发展不行,发展慢就是退步。”今天,开发区人与时间赛跑,不断刷新“漯河速度”。今年3月,河北马家麦访项目正式入驻,8月进行试生产,从开工到投产不足5个月,公司董事长马建刚盛赞这一“令人惊叹的漯河速度”:“没想到开发区的投资环境这么好、领导作风这么务实,项目开工以来,没有发生一起阻工事件,从办证到建设,开发区给我们提供了‘保姆式’服务,体现了一流的办事效率。”
不仅如此,有鹿食品项目从拿地到建成,中间不到6个月;景田百岁山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不足7个月;新区姚庄村项目用地拆迁,不到20天全部完成……
30年来,正是开发区人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让开发区日新月异,光耀中原。
“开发区30年,变化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永争第一、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实干创新。现在,我们开发区可以说生机勃勃,活力四射。一是用人机制‘活’,干部必须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环保攻坚等急难险重一线锻炼、提拔使用;二是干事创业‘活’,只要是对开发区发展有利的事情,就可以大胆去试、去闯、去干。”魏斌说。
项目为王,让工业底色更亮
“经济发展离开项目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全省上下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工作导向,使这个主抓手与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一起,形成抓经济工作的完整链条和体系。以项目建设的主动轮,带动经济运行的所有轮子一起转,形成强大的新动能。”7月10日,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暨“三个一批”推进会向全省发出项目建设最强动员令。
与此同时,远在百公里之外的漯河开发区分会场,重大项目展示牌一字排开,挖掘机、翻斗车、推土机整装待发。
“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围绕‘1+8+N’现代产业体系,践行‘项目为王、谋划为先、招商为要、落地为大’理念,强化产业链招商,强化联审联批,一批投资体量大、集聚效应强的成熟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今天全市集中开工的个重大项目,特别是以自嗨锅中部产业园为代表的23个绿色食品产业项目、以亿鑫丰智能装备项目为代表的39个智能制造产业项目,必将为漯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漯河市委书记刘尚进的讲话催人奋进。
今年以来,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和观摩活动成为开发区最引人瞩目的发展场景:
4月29日,漯河市年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暨漯河泓一食品产业园项目奠基仪式在开发区举行。
7月10日,全省年重大项目建设“三个一批”活动暨漯河开发区自嗨锅中部产业园开工仪式在开发区举行。
7月15日,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暨“三个一批”观摩团到开发区观摩,“招大引强,落地为王”的项目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
项目建设永远都是“头号工程”。开发区年以来,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主基调。开发区提出抓重特大项目就是抓住经济建设的“牛鼻子”,无论碰到什么样的情况、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保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定力,始终把项目建设牢牢抓在手上。
今年,为让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开发区创新实施项目建设“五步曲”。一是挂图作战。紧盯省、市、区定重点项目,编制“年重点项目建设作战图”,将卫龙三期产业园、景田百岁山高档饮用水等35个重点项目纳入挂图作战体系,按图研究指挥、按图督战推进。二是台账推进。拟定任务书,每周召开例会,协调解决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规范有序、科学高效。三是分色管理。按照前期手续办理、开工建设、主体完工和投产运营四个类别,用红、黄、蓝、绿4色进行标示,确保项目调度形象直观。四是绩效考核。把项目建设纳入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薪酬、干部使用挂钩,年底兑现。五是“项目建设”。开通“项目建设”热线电话,及时核实反映问题,列出问题清单,督办销号清零。
不负耕耘不负卿。今年上半年,开发区新开工重点项目56个,总投资亿元,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达到6亿元;新开工项目数、投资总额、当年投资额均位居漯河市第一。
专项工作争第一,已经成为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吴玉培多年的工作习惯。他说:“开发区发展要始终坚持跳出漯河看开发区、立足全局看开发区、在服务河南发展中看开发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通过转型升级强动能,精准招商扩增量,围绕产业抓配套,提升服务优环境,聚合要素保增长,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三个‘翻一番’:主导产业营业收入翻一番,突破亿元;世界和国内强重大投资项目翻一番,达到50个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迈入20亿元大关。”
“非公党建”激活发展“动力源”
秋日的早晨,太阳刚冒出东方的地平线,闪耀着柔和的光芒,把天空和大地点缀得格外漂亮。在开发区东方红党建文化一条街上,漯河利通液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赵洪亮带领公司党员正在擦洗党建文化墙,党徽熠熠生辉,党旗迎风飘扬,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每逢主题党日,我都会带领党员来这里擦洗党建文化墙,一方面可以重温党史文化,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另一方面在学习党史文化中汲取奋斗力量。”赵洪亮说,“我们公司党支部成立于年9月,秉承‘把企业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把优秀党员和骨干培养成企业高管’的理念,促进党建与企业生产经营融为一体,拧成一股绳,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年产值为1.8亿元,今年实现产值4亿元,短短几年,实现产值翻一番。目前,我们的利通液压产业园已建成,设计年产值可达25亿元。公司之所以发展这么快,主要得益于我们把支部建在生产线上,党旗插在车间里,可以说党建是我们公司发展的‘红色发动机’。”
不是利通一个红,而是一片红。“我们公司党员突击队成功攻克了自动化硅芯清洗线技术后,产能提升60%,人工效率提升40%,成本下降30%,年度为企业降本增效贡献多万元,在全国同行业尚属首创。”河南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勇自豪地告诉记者。
他说:“以我们党员干部和生产骨干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团队,共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28项,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后劲和后发优势,党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党建强则发展强。“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等根本性发展难题,作实做强非公企业党建。目前,我们区非公企业党建应建尽建率和工作覆盖率均为%,党建已成区内企业发展的动力源。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引导企业抓党建的积极性,我们特别设立50万元‘非公企业党建质量奖’;为培养非公企业党建人才,今年3月,漯河市非公企业党建学院在我们区挂牌成立,让开发区的创新‘场效应’越来越强,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张俊才说。
让党旗在非公企业高高飘扬。今天,协鑫“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可口可乐“红动可乐”、利通“红色工匠精神”等十多个非公企业党建品牌,熠熠生辉,叫响中原。
撬动经济发展的“新支点”
作为一个新兴城区,面对新一轮发展浪潮,一无资源优势,二无资金支撑,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年,开发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面临诸多“成长的烦恼”。如何做好这道时代“必答题”,考验着开发区人的智慧和胆略。
“我们开发区投资公司属于国有投资公司,为充分发挥撬动经济发展‘支点’作用,全力支持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在党工委、管委会的支持下,我们解放思想,敢闯敢干,公司体量实现质的飞跃。资产由年年底的17亿元增至目前的61亿元,增长近4倍。融资规模由年的不足1亿元增至目前的累计融资41亿元,由过去的单一土地开发整理拓展至标准化厂房、棚户区改造、专业园区开发建设运营、区内优质股权投资、土地综合开发、教育培训及康养项目建设七大业务并举发展。”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煜说。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开发区人就是要利用这个“支点”,来撬动整个城市建设的未来。
创新的激情在飞扬,创业的种子在破土“生长”,在这片热土上不断演绎出发展新传奇。
年,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这个“支点”首次在建设银行获得项目贷款7.05亿元;年首次与上实融资租赁公司达成30亿元的战略合作,实现租赁融资7亿元;年,首次成功发行4.1亿元企业债券,实现开发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历史性突破,全国仅此一家……
多少个“首次”,让这个“支点”支撑有力。年6月,为支持区内企业卫龙食品公司成功上市,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与河南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共同出资9亿元成立漯河市第一支食品产业基金——漯河经济技术泓晟基金,通过投资审批、换汇审批、资金出境、股权收购,成功收购和和全球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拟在香港上市企业——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1.17%股权。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实际出资万元,成功撬动了9亿元资金完成该项股权的收购,实现了开发区撬动社会资本收购区内上市企业股权的历史性突破。
为切实解决区内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下属立达担保公司,与中原再担保集团合作,成功加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体系,年以来,累计担保金额15.68亿元,为区内企业累计发放委托贷款6.亿元,有效缓解了区内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
“资金瓶颈的突破,为开发区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在,路修到哪里,基础配套就跟进到哪里,再也没有‘项目等地’的尴尬。目前,青龙河湿地公园、液压科技专业园已基本建成,智能食品装备专业园、检验检测专业园、食品辅料专业园、卫龙食品二期等重点项目遍地开花,开发区职业高中、医院、公办幼儿园等基础配套正在加快推进。”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焕林说。
在这里看得见未来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恰逢白露时节,记者徜徉在开发区中山公园,秋日暖阳,一园一景,步步皆景,方步之间,诗情画意,彰显天地大美。
沿中山公园向东南而行,青龙河湿地公园如一条绿带,伸向远方,仿佛觉得自己置身于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里。微风吹拂发丝,夕阳微照着脸庞,聆听花草间小鸟的叫声,呼吸大自然秋天的气息,观看垂钓者的惬意,尽享田园之乐,更似身处仙境。
“以前这里是漯河有名的‘臭水沟’,年我们开始实施‘先筑巢再引凤’的发展战略,投资1个亿,建设完成了中山公园;年又投资7万元,建设完成了长达10公里青龙河湿地公园,短短四年旧貌换新颜,目前已形成‘一河串三湖、两岸挂绿珠’的自然生态美景。”开发区土地储备中心主任田杰说。
所谓“先筑巢再引凤”,就是城市开发建设,先打造优美环境,完善基础配套,再进行整体区域开发,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
“中山公园建设之前,周边的土地价格仅售每亩60万元。自从中山公园开建,马上吸引昌建地产、祥润置业、苏荷集团等高端地产公司来此‘抢地’,每亩售价达到万元,增加了近两倍。随着学校、幼儿园等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这里很快成为漯河有名的高端住宅集聚地。”田杰说,现在青龙河湿地公园两岸的工业用地也已经被上海宇培冷链物流、四川白家阿宽食品公司等大企业“瓜分”,这里很快成为漯河高端制造业集聚地。
今天,开发区的中山公园、青龙河湿地公园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站在漯河东部最美丽的生态公园眺望未来,可以看到:未来这里将成为一片富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热带雨林”,成为漯河东部高端食品工业核心区、产业带,成为漯河未来发展的新动力源,成为辐射全国、耀眼中原的国家级开发区。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9月14日,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会议召开,并印发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乘着会议的东风,日前,漯河开发区又完成了向东扩容50平方公里,人们期待此举能够吟唱出更多更好的发展“惊喜”,给河南、给漯河,也给自己。
(映象网漯河新闻,投稿邮箱:luohe
hnr.cn。映象网“大象陪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