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助剂行业龙头日科化学研究报告多元化

白癜风发病的原因 http://m.39.net/pf/a_4992915.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宋涛)

1.日科化学:PVC助剂行业龙头,业绩稳步增长

公司是PVC助剂行业龙头。山东日科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年12月,总部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经济开发区,年5月登陆创业板。公司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PVC塑料改性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PVC行业、橡胶行业客户提供包括“产品研发+营销+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产品包括ACR抗冲加工改性剂、ACM低温增韧剂、ACS抗冲改性剂,此外还有PVC发泡调节剂、AMB抗冲改性剂、ASA/PMMA彩色共挤料以及ABS抗冲改性剂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塑料异型材、管材、板材、型材、发泡材料、胶管等塑料和橡胶制品的生产,以改善基础原材料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耐候性能等物化性能。公司有潍坊昌乐、沾化和东营港三大生产基地,综合产能达3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公司研发能力突出,建有山东省塑料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和潍坊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1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国外发明专利4项。

大股东鲁民投产业资源丰富,利于公司完善产业链。公司创始人赵东日博士是PVC改性领域的专家,多年来带领公司打造了一支专业的团队。山东民营联合投资控股(鲁民投)通过旗下企业鲁民投金湖投资以及鲁民投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鲁民投点金一号”基金多次增持日科股份,目前持股比例达21.78%,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鲁民投的发起人股东包括万达控股、山东东明石化集团等化工企业,万达控股下属山东红旭化学是日科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商,山东万达建安也是日科建筑工程的负责商。鲁民投丰富的产业资源有助于推动公司产业链的的健康发展,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1.1PVC助剂业务稳步发展,公司业绩逐渐提升

公司营收稳步提升,盈利能力逐渐增强。年公司潍坊昌乐基地发生安全事故,导致年一季度工厂停产,公司ACR系列产品生产受到影响,使得年产品销量和营业收入大幅下滑。随着后续复产以及沾化基地年产10万吨ACM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年公司业绩暴涨,营业收入为24.2亿元,同比增长54.3%,归母净利润达1.7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3.1%。19年后ACM的放量对公司的业绩带来支撑,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52亿元,同比增长16.2%,但由于主要原材料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不利于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公司利润受到影响,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下降26.2%。公司原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八成,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公司的毛利率,近年来公司销售利率维持稳定,毛利率保持在15%的水准,净利率稳中略有提升。

ACR和ACM系列产品是公司收入和毛利的主要构成,两者占比超过90%,尤其ACM新产能项目上量之后,一跃成为公司收入和毛利的最重要来源。同时由于安全原因公司逐渐关停AMB的生产,开始用公司研发的新型抗冲改性剂ACS替代,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年上半年,公司继续加强高粘度ACR抗冲加工改性剂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工作,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0.81%,由于主要原材料价格和产品售价高于去年同期,收入同比增长73.18%,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6.95%;同时公司持续加大高性价比ACM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但设备改造再短期内影响了部分产能的正常运转,导致ACM产品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1.77%,收入同比下降13.15%,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2.11%。

1.2多元化布局促进产业链延伸及一体化成长

近年来PVC助剂行业稳定成长,公司主营业务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国内化工产业转型发展及“碳中和”战略的背景下,公司积极把握产业链延伸及一体化的成长新机遇,立足PVC助剂行业,多元化布局精细化学品、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加强主营业务布局,不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行业竞争加剧,为客户提供单一产品的商业模式难以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近年来公司先后投资建设“年产33万吨高分子新材料项目”、“年产20万吨ACM装置和20万吨橡胶胶片项目”、“年产20万吨烧碱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复合料智能装备项目”。在加强公司主要产品产能布局的同时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从原材料合成不断拓展到复合材料领域,不仅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种类,高端产品的加入也将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项目之间存在协同和互补,离子膜烧碱项目是公司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布局,副产物液氯为ACM的原料,两个项目均位于沾化经济开发区,近距离运输还能降低风险和成本。

规划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项目,切入新能源材料领域。年1月公司发布公告,宣布计划与宏旭化学、恒裕通投资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锂电池电解液项目。该项目与公司当前的在建项目、部分主营产品下游拓展应用以及研发体系具有协同效应:公司离子膜烧碱技术改造项目的副产品种包括氢气和氯气,氢气在未来能源结构转换中或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氯气在电解液相关产品(氯代碳酸乙烯酯)的制备中亦有应用空间。另外,公司现有改性剂产品在新能源电池等组装材料中也有相适性。公司在发挥烧碱联产氢气、氯气的产能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耦合的同时,可以利用现有高分子助剂积累的技术优势持续助力电解液项目各类产品的开发,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进军新能源材料领域,电解液助剂项目带来增量发展空间

新能源汽车高速渗透,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协会数据统计,年至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由51.6万辆迅速增加至.5万辆,复合增长率高达47%。尤其年,新能源车的产量和销量迎来大爆发,分别达到.5万辆和.1万辆,同比增长.5%和.6%,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13.4%。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中提出到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达汽车销售量的25%左右的目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动力电池需求的大幅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数据显示,年国内动力电池总产量为.7GWh,同比增长.4%,销量为.0GWh,同比增长.3%,装车量为.5GWh,同比增长.8%。

电解液是锂电池的四大核心材料之一,由电解质、溶剂和添加剂组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是锂电池的四大核心材料,其中电解液在锂电池正、负极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比能等优点的保证,被称为锂电池的“血液”。电解液一般由高纯度的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必要的添加剂等原料,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种类众多,在电解液中质量占比小、单位价值高,能够定向优化电解液各类性能,如电导率、阻燃性能、过充保护、倍率性能等,电解液添加剂在电解液成本中占比约25%。电解液添加剂的使用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提升电池循环寿命与安全性的方法,少量的添加剂就可起到改善效果。根据添加剂的作用原理,可将添加剂分为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成膜添加剂、阻燃添加剂、高低温添加剂、过充电保护添加剂、控制电解液中水和HF(氢氟酸)含量的添加剂等。

能源技术变革和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国内锂电池产量飞速增长,-年产量从56.0亿支增长至.6亿支,年复合增长率26.8%。锂电池电解液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年和年全球锂电池电解液需求量为26.0万吨、29.4万吨;年全球锂电池电解液需求量增长至41.9万吨,同比增长42.5%;年全球锂电池电解液需求量再次大幅提升,达到72.7万吨,同比增长73.5%。国内锂电池电解液产量也在快速增加,每年的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年产量50.0万吨,同比增长98.4%,市场规模达.5亿元,同比增长70.2%。

电解液添加剂可显著改善电解液性能,进而提高电池总体性能。各国的电池标准不同,下游电池需求厂商对应电池性能的要求不同,电解液中的添加剂配比也会有所不同,未来整个添加剂在电解液的占比也会逐步提升。得益于庞大的国内市场、快速增长的经济及人均收入水平,推动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在国内快速增长,中国电解液添加剂将逐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年,中国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出货量达到了1.61万吨,同比增长40.8%,主要增长动力一方面来自国内市场行业终端需求的扩大,另一方面来自于主流电池对电解液添加剂的使用比例的提高。

碳酸亚乙烯酯(VC)和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是目前市场中主流电解液添加剂。VC是一种锂电池新型有机成膜添加剂与过充电保护添加剂,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及防气胀功能,可以提高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VC加入到电解液中带入电池后,在初次充放电过程中会优先在负极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这层膜允许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进出负极,进行嵌入或脱离操作,同时阻止了溶剂分子与负极的接触,有效防止溶剂分子的共嵌入对电极材料带来破坏。此外,还有文献报道称,VC在负极上形成的膜具有良好的亲液性,有利于电解液在膜上的保留,减少了电解液局部干涸带来的负面影响。FEC可作为有机溶剂、有机合成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电解液添加剂使用,其中,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是主要应用市场,FEC形成SEI膜的性能较好,既能形成紧密结构层又不增加阻抗,提高电解液的低温性能。VC主要用于磷酸铁锂电池,EFC主要用于三元电池,两者合计占据了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近63.8%的市场份额。

碳酸亚乙烯酯(VC)是锂电池用量最多最重要的添加剂,在磷酸铁锂火爆的行情推动下,需求持续增长。VC的原材料有环氧乙烷、二氧化碳、氯气和三乙胺,生产VC需要将碳酸乙烯酯(EC)氯化生成氯代碳酸乙烯酯(CEC),然后在经过三乙胺脱去氯化氢。VC的技术、专利壁垒高,作为电解液添加剂,VC的纯度要求非常高,一般需要≥99.99%,VC较强的反应活性使得它容易出现自聚合,导致产品的纯度无法达到要求。此外,生产过程中使用氯气等剧毒气体、三乙胺等易燃易爆且有毒气体、尾气中会有氯化氢等有毒且有腐蚀性的气体,随着国内安全和环保政策趋严,扩产难度较大。

供需错配导致VC价格高涨,企业纷纷加码产能布局。VC在电解液中的添加比例在1~3%左右,而出于提升性能的目的,铁锂电池电解液中VC的添加比例较三元要高近3倍,在铁锂电池中超过2.5%,三元电池中约1%。年以来,锂电池终端需求迎来爆发,尤其是铁锂电池再次强势崛起,产量和装车量高速增长,带动VC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但是由于近年来国内安全环保政策不断趋严,导致部分企业停产减产,使得VC供给紧张,供需错配导致VC的价格一路高涨,从年初不到20万元/吨飙升至接近50万元/吨。据统计,目前国内约有VC产能近1.3万吨左右,据我们统计,至年预计将有约6.2万吨VC产能陆续投产。考虑到目前铁锂电池的强劲需求,且磷酸铁类电池下一代升级磷酸锰铁锂电池的VC使用量依旧较大,所以短期内成本压力和供给不足还将导致VC价格的走高,但等到年大量新增产能的持续释放改善供需关系后价格才会开始回落。

众多VC厂商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的差别,CEC和VC的收率是企业间的核心竞争环节,拥有先进工艺和装置的企业产率收率更高,相应成本就越低;其次在CEC脱氯生成VC的过程需要大量三乙胺,在三乙胺回收循环利用能力上的差异也会导致成本的区别,例如华软科技原来主业就涉及三乙胺的回收,技术纯熟,回收能力强,成本优势显著;此外氯气属于剧毒气体、三乙胺属于易燃易爆且有毒气体、尾气中的氯化氢等属于有毒且有腐蚀性的气体,在安全和环保生产方面具有优势的厂商将受益国内环保政策不断趋严,在其它存在风险的厂商停产限产的时候可以顺利开工。

公司布局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行业,打开未来发展空间。新能源行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旺盛需求,公司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新能源领域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宏旭化学、恒裕通投资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项目,预计主要经营产品有碳酸乙烯酯(EC)、氯代碳酸乙烯酯(CEC)、碳酸亚乙烯酯(VC)、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等,其中VC将是公司的主打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项目与公司在建项目、部分主营产品下游拓展应用以及研发体系具有协同效应,离子膜烧碱技术改造项目的副产品包括氢气和氯气,氢气在未来能源结构转换中或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氯气在电解液相关产品(氯代碳酸乙烯酯)的制备中亦有应用空间。另外,公司现有改性剂产品在新能源电池等组装材料中也有相适性。公司在发挥烧碱联产氢气、氯气的产能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耦合的同时,可以利用现有高分子助剂积累的技术优势持续助力电解液项目各类产品的开发。总的来说,公司这次向新领域的拓展有利于公司获得长期增量发展空间,并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PVC助剂业务稳中向好,投建项目夯实龙头地位

3.1PVC需求不断增长,推动助剂行业稳定发展

PVC下游应用广泛,需求规模持续扩大。PVC在机械、化学等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且价格低廉,但其冲击强度、热稳定性和加工性能较差。然而PVC接受改性的能力,使之在实际应用中崭露头角,从软性产品到硬质产品有相当宽的性能使用范围。正因如此,PVC一度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通用塑料,其产品主要分为软制品和硬质品两大类,PVC软制品在电线电缆、包装膜、辅地材料、人造革、软管、密封材料和涂料等方面应用广泛,而PVC硬质品在门窗等各类型材、管材、硬片、瓶等方面均有应用。-年,我国PVC的产量和表观消费量持续增长,增速稳定在5%左右。

此外,随着国内消费结构的变化,硬质品的消费比例将不断增加:一方面,国内建筑行业发展推动管材型材等硬质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软制品加工需要添加大量增塑剂,不符合卫生环保要求,各应用领域都有具有竞争优势的替代品,比如人造革领域的TPU、电线电缆领域的PPS等。

PVC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供需平衡逐渐改善推动行业景气发展。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和环保政策日趋严格,导致PVC行业落后产能不断加速退出,新增产能也趋于合理,行业集中不断提高。在下游需求稳定增长的情况下,PVC行业供需平衡有所改善,项目开工率持续提升,行业整体景气上行,上游助剂行业也同时受益,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PVC助剂是产品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在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PVC是一种特殊的热塑性塑料,它抗冲击强度差,易受冲击而破裂;韧性差,易脆裂和应力开裂;加工性能差,难以加工成型;耐候性差,易老化。因此,在PVC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加入稳定剂、增塑剂、加工助剂、抗冲改性剂等助剂来改善其各方面的性能以满足加工和制品使用的要求。PVC助剂也被誉为塑料制品的维生素,助剂的配方则是决定PVC制品性能的关键因素。为了拓展PVC的应用领域,开发了多种类型的助剂,包括增塑剂、热/光稳定剂、加工助剂、抗冲改性剂、润滑剂、发泡剂等。其中,加工助剂和抗冲改性剂是PVC硬质品的重要助剂,分别用于改善制品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

受益下游需求增长,PVC助剂行业发展稳中向好。随着国家安全、环保政策的升级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以及节约资源、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PVC改性剂行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状况,推动了PVC改性剂行业的发展。第一,PVC装饰板、PVC发泡板、PVC地板、PVC鞋材、合成树脂瓦等制品具有阻燃、不含甲醛等特点,符合人们对安全、环保等要求日益提高的趋势。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相关产品将会不断满足和超越消费者的需求,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建筑节能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高度重视,塑料型材是公认的节能材料,随着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等政策的大力提倡,今后一段时间内塑料型材的需求有望继续增长;第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城市管网建设的改造及民生工程的大规模建设,管材行业整体均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及供给侧改革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叠加在环保政策趋严、客户需求升级与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驱动下,部分中小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行业进入调整升级的非常时期,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3.2公司产品不断迭代升级

PVC的抗冲加工改性剂主要有CPE、AVR、MBS、ABS、EVA、ACM等,其中CPE、MBS和ACR使用最为广泛。CPE成本低,但是抗冲性能最弱;MBS抗冲性能最佳,且可用于透明制品,但耐候性较差;ACR分为加工助剂和抗冲改性剂,抗冲性能介于CPE和MBS之间,耐候性最好。

在国外发达国家,PVC抗冲加工改性剂种,ACR、MBS和CPE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4%、33%和5%,而国内消费结构与之差别较大,三者占比分别为30%、25%和39%。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对于环保的重视比国内更早,CPE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其市场份额逐渐被生产过程更环保、性能更好的ACR以及MBS取代。近年来随着国内安全和环保政策的逐步加码,这种替代趋势在国内也在加速进行中。

公司PVC助剂产品种类丰富,产品不断迭代更新。公司的助剂产品涵盖了加工助剂、抗冲改性剂、发泡调节剂、低温增韧剂、彩色共挤料、内外润滑剂等,依靠出色的研发能力,不断开发更具优势的可替代新产品,目前公司最主要的产品有ACR、ACM和ACS:

ACR:产能和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公司ACR产品也分为加工助剂和抗冲改性剂,它是由交联的丙烯酸酯类橡胶弹性体为核,聚甲基丙烯酸酯类塑料为壳的双层或多层结构的共聚物,通常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通过种子乳液聚合而成。ACR不仅能提高PVC制品的抗冲击性能,作为加工助剂还可以改善熔体的流变性能,提高制品外观质量等,显示出优异的综合性能。目前公司ACR设计产能为6万吨,年产量达7.7万吨,产能利率用达%。东营港基地正在建设14万吨ACR升级产品PMMA,公司可以充分利用上游股东万达控股下属山东红旭化学的MMA原料供给。

ACM:CPE替代产品,将受益CPE产能退出趋势。ACM是氯化聚乙烯-丙烯酸烷基酯互穿网络共聚物,它是公司自主研发的CPE替代产品,属于国内首创,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产品,性价比高,相比之下所需用量更少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韧性远超其他助剂产品,是CPE的强力替代产品。此外,ACM作为一种新型的特种合成橡胶,由于其分子链中没有双键且含有一定量的氯原子,使它具有很好的耐油、耐臭氧、耐化学药品腐蚀、耐老化、阻燃等性能,除用作硬质聚氯乙烯制品的抗冲击改性外,在电线电缆、耐油(耐化学药品)软管、耐热及阻燃运输带、橡胶密封件、磁性胶条等橡胶制品市场有巨大的应用空间。目前公司ACM设计产能为15万吨,沾化基地在建项目包含20万吨ACM产能,并搭配有上下游项目贯通整条产业链。未来随着CPE落后产能的加速淘汰,公司ACM的市场份额将随着产能放量不断提升。

ACS:新型的PVC透明制品专用抗冲改性剂。ACS是公司推出的MBS替代产品,属于全球首创的新型PVC透明制品专用抗冲改性剂,主要原料包括聚乙烯和丁二烯。具备MBS同等的强度和透明度,同时具备独特的耐候性,可用于户外PVC制品。此外,它还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证,可以适用于PVC透明食品/药品包装片等领域。目前公司ACS产能为1.5万吨,东营港项目正在建设新增10万吨产能,未来该产品将给公司带来丰厚的业绩增量。

主要原材料价格逐渐稳定,公司成本有望降低。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料为MMA、丙烯酸丁酯、聚乙烯、丁二烯等,整体来看,这些原材料价格都逐渐趋于稳定,MMA和丁二烯正处于历史低价水平,丙烯酸丁酯和HDPE价格回落,将逐渐稳定在中等价位。总体而言公司产品的原料成本有望降低,毛利率水平将迎来提升。

3.3积极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公司龙头地位稳固

为了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公司不断夯实自己PVC助剂行业龙头地位,同时积极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在东营港、沾化和昌乐三大生产基地先后布局,投资了多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为公司未来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1)“年产33万吨高分子新材料项目”:此项目包括14万吨/年PMMA、10万吨/年ACS、4万吨/年ASA工程塑料、4万吨/年功能性膜材料及1万吨/年多功能高分子新材料。其中,14万吨PMMA是ACR升级产品,可用于高端工程塑料领域;ACS是一种新型PVC透明制品专用抗冲改性剂,是公司的专利产品;ASA是针对ABS耐候性差而开发的工程塑料,适用于汽车外部件、园艺设备部件、电子电气领域产品外壳等;多功能膜材料和高分子新材料则是公司拓展的高端新产品。公司主要产品产能大幅将增加带来规模效应,同时向高端产品的拓展有助于公司丰富产品种类,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中。

2)“年产20万吨ACM装置和20万吨橡胶胶片项目”:年公司10万吨ACM产能投产后,给公司营收和利润带来了跨越式的增长,此项目新投建年产20万吨ACM装置,未来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在ACM产品的龙头地位坚不可摧,公司业绩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同时ACM在电线电缆、耐油(耐化学药品)软管、耐热及阻燃运输带、橡胶密封件、磁性胶条等橡胶制品市场有巨大的应用空间,与20万吨混炼橡胶胶片项目形成具有协同性的业务组合。目前该项目正处于建设中。

3)“2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技术改造项目”:离子膜烧碱项目主要产品为烧碱、液氯、氢气,是公司向产业链上游拓展的布局,此项目与“年产20万吨ACM装置和20万吨橡胶胶片项目”均位于沾化经济开发区,氯气是ACM产品的原料,近距离的运输风险和成本将大大降低,叠加周边建有热电企业,使得公司能够贯通ACM完整的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另外,此项目还将与电解液助剂项目协同互补,副产物氢气在未来能源结构转换中或将发挥重要作用,公司可以借机积极开展氢气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的探索研发,同时副产物氯气作为生产氯代碳酸乙烯酯(CEC)的原材料,在电解液相关产品的制备中亦有应用空间。目前该项目尚在办理建设前置手续。

4)“复合料智能装备项目”:中国是世界上的板材消耗大国,PVC发泡板与人造板相比,具有更好的阻燃、防虫、防水、耐酸碱腐蚀、无甲醛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型材门窗、装饰板、墙板、地板、卫浴板等多个领域。但是PVC发泡板材成本高、容易变形和握钉力差,为此公司基于高熔体强度的发泡调节剂、高伸长率的抗冲改性剂产品开发了低成本、高握钉力和高硬度的PVC发泡板复合料,但当前产品改进与设备的改进提升不匹配,不能很好地发挥原材料与设备之间的协同效果,公司计划通过智能项目有效整合设备、模具、工艺、改性剂和配方,全面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4.盈利预测

1)关键假设

新项目进度假设:公司“20万吨ACM装置和20万吨橡胶胶片项目”进度3.06%,“年产33万吨高分子新材料项目”进度7.24%,“20万吨离子膜烧碱技术改造项目”进度0.74%,“复合料智能装备项目”进度15.40%。我们预计14万吨PMMA、4万吨ASA、20万吨ACM、10万吨ACS等产能将在年逐步释放。

销量假设:我们假设公司-年ACR销量为:7.7、7.75、7.8万吨;ACM销量为:17、17、22万吨;ACS销量为:0.5、1、2万吨。假设年PMMA销量为1万吨;ASA销量为0.25万吨。

价格假设:根据公司年年报,年下半年ACR平均售价为.5元/吨,ACM平均售价为.7元/吨,年公司产品原材料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原料价格的上涨带来产品售价的上涨。21年末原料价格逐渐回落并趋于平稳,虽然产品成本将有所下滑,但由于下游PVC行业的旺盛需求,公司年ACR和ACM的产能利用率高达%和%,产销率分别为%和和99%,因此在需求端的推动下,公司产品售价也将保持稳定。我们假设公司-年ACR价格为:12,、12,、12,元/吨;ACM价格为:9,、9,、9,元/吨;ACS价格为:13,、13,、13,元/吨。未来新投产的PMMA和ASA属于公司升级产品,售价相对较高,假设年PMMA价格为14,元/吨;ASA价格为14,元/吨。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