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夫蔡伟用知识征服复旦大学教授,被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唯有勤奋、刻苦才能够让你的人生充满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战国时期,苏秦是鬼谷子的徒弟,学成之后他便想靠着自己的才华获得一官半职,结果却一无所获。穷困潦倒的日子里,家人看他的眼光都是嫌弃的,苏秦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成就。

随后几年,苏秦一直在家中刻苦读书,读书的时候困了,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终于,他的付出得到了收获。

再度出山之后,苏秦的才华得到了六国(除秦国)的青睐,一身独带六个国家的相印,成为了战国有名的人物。在我国历史上,这样励志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都是通过刻苦的学习,最终才获得了成功。

古代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现代依然有这样的人存在!辽宁锦州有一个人叫做蔡伟,他是一个高考落榜的学子,然而,落榜之后他依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经过了几年的积累,蔡伟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征服了复旦大学的多名教授,最后他还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高考落榜

70年代,蔡伟出生在辽宁锦州的一个普通家庭中。他的父母虽然都是普通工人,也没有太高的文化,但是他们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蔡伟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开始给他买各方面的书籍,别人家的孩子在外边玩耍的时候,他却在家中读书。

读书虽然很枯燥,但是蔡伟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种感觉,他尤其喜欢读一些国文书籍,比如唐诗宋词、《三字经》等。

小学、初中时期,蔡伟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好,他还考入了当地高中的尖子班。不过,因为对国文的投入太多,所以蔡伟存在严重的偏科问题,英语、数学成绩一塌糊涂。

任何时期的高考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即使你有一门科目是短板,都会从这座独木桥上被赶下去,更何况蔡伟的数学、英语都是短板。

毫无疑问,在那年的高考中,蔡伟因为偏科严重遗憾落榜。落榜之后,他进入了社会工作。

辍学之后坚持学习

对于很多人来说,高考像是人生学习的转折点,考过了、就会继续在大学学习,考不过、学习一般就会停滞了。不过,蔡伟却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

进入社会后,蔡伟在一家胶管厂当工人,起初生活还算是不错。可是,在3年之后,胶管厂因为效益不好倒闭了,蔡伟也成为了一名下岗工人。

为了生活,没有任何文凭的蔡伟只能够白天去蹬三轮,晚上出来摆地摊,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可是,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蔡伟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博士之前,无论条件环境怎样,我的学习从未间断过。”

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去当地的图书馆看书,在这期间阅读了大量《基础语文》、《说文解字》、《古文字学》等国学之类的书籍。

图书馆不能外借的书,蔡伟就手工抄下来带回家研究,这样的读书习惯年复一年、从未改变过。

那时,蔡伟家中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可是书籍却是满满的一屋子。在当地,甚至有很多人用蔡伟的故事来鼓励那些高考落榜的学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的学习中,蔡伟的国学知识越来越多,他对于国学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甚至于一些专家、教授难以解释的古文字,他也都能搞懂,而这些专业的知识就为蔡伟后来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知识改变命运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是一位古文学界的泰斗,他曾发表过多篇论文,喜欢古文学的蔡伟就是他的忠实读者。

基于对偶像的崇拜,也基于对古文学的探讨,年蔡伟给裘锡圭教授写了一封信,信里面写了一些自己对古文学的一种研究心得。

裘锡圭看到之后,对蔡伟的才华大加赞善:你对古文学研究,非常的好,让人十分的钦佩。不久之后,两人在北京见了一面,就此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在后来的交往中,两人经常会用书信的形式来探讨对古文学的心得!一次,裘锡圭发表了一篇文章《神鸟赋》,文中提及“佐子”一词,裘锡圭不知道它该怎么理解。

不久之后,蔡伟在给裘锡圭的书信中写道:“佐子”应读“嗟子”,裘锡圭看到后大为赞叹:说的非常有道理。

在长时间的交往中,裘锡圭知道蔡伟对古文学的研究造诣非常高,对他的评价也很好:现在很多搞古文的教授,实际上还没有他的水平高呢!

年是蔡伟人生之路上的又一个转折点!当时,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和中华书局、湖南省博物馆要联合编制一本书《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蔡伟因为对古文字的研究很高,所以他受到了项目组的邀请,以“临时人员”的身份加入其中。

在编制这本书的过程中,蔡伟的才华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甚至在某些方面他对古文的研究比专家还要深。看到蔡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很多人都建议他去考研究生,然而,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蔡伟本就是一个落榜的考生,基础学科差得不行,想要考上研究生何其难!同时,那个时候他已经成家了,而且还是家里的经济支柱。

“我只能回去继续蹬三轮,因为这样才能赚更多的钱养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件事情在年出现了转机。当时,连同裘锡圭在内的三名教授向教育部写信,他们希望能够破格录取蔡伟,而这一决定也被通过了。

同年,蔡伟就进入了复旦大学博士生录取名单中了,而他的导师就是裘锡圭,这一年蔡伟38岁。

在复旦大学读博的那几年,蔡伟学到了很多知识,对古文学的了解更深了。毕业后,他选择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工作——贵州安顺学院。

在这里,蔡伟既是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也是一名教文字学和书法的老师,他希望能够为贵州、为安顺这个“第二故乡”做出贡献。

现在,只要有自己对古文有新的体会,蔡伟都会在各大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论文,为我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蔡伟的故事是励志的!

高中落榜之后,在面临艰难的生活环境下,他不仅没有放弃学习,反而还在38岁的时候获得博士学位,这种学习的精神真的很让人佩服。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进步的同时,我们的学习也不能中断,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