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对于列车上的旅客来说,是解除干渴的甘甜清泉。而对于车站客运上水工来讲,则是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
今年49岁的郭淑芳是兰州铁路局天水车站的一名上水工,从年分配到该站“女子上水组”,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她上下站台近12万次,在股道间来回步行超过3.16万公里。重达30斤的上水胶管,她不知道扛过多少回;62口上水井,她不知道摸过多少遍。
给水员下道蹲坐等待列车进站
今年春运的一天,迎着股道间凛冽的寒风,郭淑芳手握胶管,动作娴熟,插管、开阀、关闸、撤管,不到5分钟,便完成了1站台1道进站T次旅客列车的给水作业任务。“综控室,1站台1道客车T次列车给水作业完毕,能否由1股道上一站台,给水员郭淑芳。”“1站台1道客车T次列车给水作业完毕,可以由1股道上一站台,综控员吴静。”不一会儿,戴着黄帽子、穿着对比服的郭淑芳出现在股道里,手和耳朵冻得通红。
给水员用力插紧上水胶管
“年,我和唐莲枝、张婵婵、窦建茹几个人,被分配到天水车站女子上水组,当时上水组还有张玉玲、何亚红,我是年龄最小的。现在她们都退休了,留在上水岗位的只有我一人了。”郭淑芳说。
早在郭淑芳上班前,成立于年的天水车站客运“女子上水组”已经闻名全路。清一色的“娘子军”,严格执行“列列开全管、辆辆上满水”服务标准和“列车签认”工作制度,实现了“满水签字率、给水插管率、上水满意率”三个百分之百目标。年,天水车站女子上水组被原铁道部评为“信得过上水组”,张玉玲作为代表赴京参加先进表彰大会。
90年代女子上水组的良好精神风貌
女子上水组第一任班组长张玉玲,把标准执行和习惯养成作为班组管理的重点,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她们提出:“制度是落实作业标准的基础。”经过长期实践,她总结了“一个标准、两个确保、三个提前、五个一样”的工作制度和“一蹲、二插、三别、四拔、五归位”的作业口诀,最后形成“工作法”和“五步上水法”并固化成了作业流程。
天水车站是兰州与西安间的“大站”,作业量很大,时时会出现人员紧张的问题。为解决分组人员紧张、会车多等实际上水困难,班组还制定了“车动人不动”“坐式送车”等创新举措,成为女子上水组提高作业效率、保证作业安全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借鉴,沿用至今。
90年代,女子上水组集体合影
何亚红是天水车站第一代女上水工。年,一直憧憬戴铁路大檐帽、穿蓝制服的她,走上了列车上水岗位,戴上了小黄帽、穿上了对比服,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性格要强的何亚红并没有被这些落差所打倒,反而更加苦练“动作快、脚跟稳、插管准”三个基本功。她要求自己“每作业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收获,就要比上一次做得快、做得好”。
有一次作业完毕后,何亚红高兴地对同事说:“这趟车我上了7节车厢,比上次又快了一点儿,多上了1节车厢。”当时的绿皮旅客列车车窗可以打开,往往有乘客从窗口丢下杂物,何亚红上水的时候一心想着快点上、多上一节车厢,什么时候橘子皮落在了头上都不知道。何亚红上水以来,从未漏过一辆车,没少补过一滴水。
年,女子上水组班前强调作业注意事项
“以前的列车车窗可以打开,我们上水工要在股道间、列车下穿行作业,最怕的就是从车窗里飞出东西,橘子皮什么的倒没事,碰上酒瓶子、碎玻璃之类的就危险了。”郭淑芳说。年5月下旬的一天,列车进站时从车上扔下一个酒瓶子,正好砸在立岗的张蝉蝉脚上,但她强忍着疼痛坚持给列车上满水,才赶往医务室进行包扎。
和郭淑芳一起上班的上水工薛建芸性格爽朗,是大家公认的“老小孩儿”。她说:“刚被分配到上水组,感觉列车进站时速度还不是很快,每天十几趟客车上水任务,工作起来还算轻松,但随着铁路不断提速,我们的劳动强度变得越来越大。”
近年来,随着列车运行速度明显提升,运输组织更加密集。但对于上水工而言,列车站停时间变短,作业强度也大了不少。
90年代,给水员执行标准化作业
刚加入女子上水组时,唐莲枝总感觉自己手脚不灵便、反应慢,要开哪一个水井,先到哪一个车厢,总是慢一拍。后来,受这个老牌先进集体和“铁大姐们”的熏陶,唐莲枝对每一节车厢注水口的位置和时刻表都烂熟于心。
每逢作业,唐莲枝待列车停稳后便快速将手中拽好的水管拖到车厢旁,插入注水口,随即小跑到另一节车厢注水口处,将另一段水管接好。注水完毕,汽笛声响,唐莲枝用遥控将打开的水井逐个关闭,拔出橡皮管,摆放至原位,快步走到其他车厢,以最快速度将水管全部放好。整套上水作业行云流水,挑不出半点儿错来。
这个班组成立以来,先后40多次获得了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等授予的多项荣誉和奖项。
上水组获得荣誉照片(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