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辽宁一位东北小摊贩成复旦大学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a_6223398.html

年,辽宁一位38岁的三轮车夫,收到了复旦大学博士生的录取通知书,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个男子名叫蔡伟,平时靠摆摊和蹬三轮拉客为生。

复旦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为什么会录取只有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呢?

蔡伟凭什么让复旦大学为他开绿灯?

他有什么厉害的背景?

12年过去了,他如今过得怎样?

01

在收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前,蔡伟在别人眼里,是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中年男人。

年,蔡伟出生于辽宁锦州,他的父母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工人。

从上学开始,蔡伟就对语文情有独钟。每遇到一个生僻字,他都会翻看字典,先查找读音,再搞清这个字背后的典故。

时间久了,蔡伟掌握了大量的生僻字,就连老师遇到了这方面的困难,也会找他“帮忙”。

然而,除了语文一骑绝尘外,蔡伟的其他科目就明显弱了很多。

任凭他再怎么努力,数学、英语等科目的成绩还是提不上去。

年,蔡伟参加高考,毫无悬念的落榜了。

他一心想要复读,便拿着高考成绩单找到班主任。

没想到,竟遭到了班主任的讥讽:“你偏科太严重了,估计复读也没什么用,你注定和上大学无缘了!”

此时的老师并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笨蛋学生”,会在20年后,成为一流名校的博士。

当时的蔡伟,并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老师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他只能黯然离开学校。

19岁的蔡伟,拿着高中毕业证,走入汹涌的人潮,从此为养家糊口而奔波。

02

蔡伟高中毕业后,在胶管厂的流水线当了一名机床工人。

此时,蔡伟已经认命了。

考不上大学,还谈什么古文?还是安安生生的上班养家吧!

然而,那一摞摞纸张泛黄的古籍,犹如“情人”一般,总在不经意间潜入他的梦中。

他无论如何也放不下钟爱的“古文”,闲暇时间又一头扎进了故纸堆。

作为一名普通小工人,蔡伟根本买不起昂贵的古籍。

一本几百页厚的古籍,定价要五六百元甚至上千。

蔡伟买不起书,只好泡在图书馆抄,一本《尔雅》,他抄了整整20天。

他家里珍藏的大量书籍都是那个时期,一个字一个字手抄下来的。

上班的时候,蔡伟一有空,就在大腿上比划练字,嘴里还念念有词。

工友们都笑话他,这人是个神经病吧?

下班后,工友们都聚在一起喝酒、打扑克,只有蔡伟远离人群,躲在角落里,抱着古籍,逐字逐句的啃。

父母看见了,直摇头,这孩子真是没救了。

同事和亲友都不理解他,觉得蔡伟脑子有病,一个工人大老粗,看书有啥用?这些玩意儿能顶吃还是能顶喝?

面对嘲讽,蔡伟不以为意。

尽管胶管厂的工资不高,但这种稳定的生活已经让蔡伟很满足。

可惜,这种稳定仅仅持续了两年多,蔡伟就下岗了。

一没高学历,二没过硬的技能,再加上他性格沉闷,不擅社交,去哪儿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呢?

年,蔡伟在一个食堂找了份揉馒头的工作。他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拿到的工资却很低,每个月只有块钱。

饶是如此,蔡伟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

但一个大老爷们,每月一百块钱的工资,连自己都养不活。

经过反复思量,蔡伟四处借了1万块钱,开始到街上摆地摊。

于是,锦州街头上,多了一个文质彬彬、沉默寡言的小贩。

蔡伟推着一辆三轮车,上面是香烟、饮料、杂志,夏天也会有雪糕,每天早早出摊,傍晚收摊。

但出摊的时候,蔡伟只顾埋头看书,从不吆喝,甚至有顾客叫他,他都听不见。

和其他小贩相比,他的收入是这条街上最少的。

尽管这样,蔡伟却很开心。

因为和胶管厂相比,他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了。

一块摆摊的人看了都笑话他,一个小摊贩看这么多书,有啥用?

可蔡伟不以为意,他的小摊,一摆就是十几年。

这个小小的地摊不仅让他在市井中艰难谋生,也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去大量阅读,在古籍的世界里潜心修习。

在这期间,蔡伟有了自己的家庭。

03

妻子张月是服装厂的一名普通女工,两人通过媒人介绍认识,很快就结婚了。

婚后,两人住在面积不大的两居室中,房子没有装修,满屋子都是蔡伟买的书籍和做的笔记资料。

张月文化不高,也不懂得蔡伟在研究些什么,但她从不干涉丈夫的爱好,也不逼着蔡伟出去赚大钱。

锦州的冬天,零下十几度,夫妻俩穷的交不起暖气费。实在太冷,就盖三四床被子,即使这样夜里也会被冻醒。

结婚多年,家里没有添置过任何像样的家具,最值钱的就是床底下一摞一摞的古书。

在这样的境遇中,张月也从未抱怨,对这个书呆子丈夫不离不弃,她说:“蔡伟人实在,他想学习是好事,反正也没怎么花钱。”

有贤妻支持,还有古书可读,蔡伟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

年,蔡伟遇到了人生的贵人----中国古文字学界泰斗裘锡圭老先生。

当时,蔡伟因仰慕老先生的才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寄出一封信,讲述自己在古文字方面的心得。

裘先生不仅给蔡伟回了信,还对他一直坚持自学的态度表示赞赏:“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先生的回信使蔡伟很感动,还在年特意赶赴北京,拜见了裘老先生。

正是这一面之缘,给了蔡伟莫大的鼓励。

让他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哪怕再苦再难,也一直没有停下研究古文的脚步。

由于囊中羞涩,直到年,蔡伟才购置了一台二手电脑,闲暇时间上网和爱好古文字的网友们交流学习。

他还注册了一个名叫“抱小”的账号。

爱才惜才的裘老先生并没有忘记蔡伟,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