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最早菜篮子完成首批节水改造,预

最近,在海淀区四季青镇的很多采摘园的樱桃树下,都新添了黑色胶管,仔细查看,黑色的主管线连接许多分支,直达树木根部,水龙头一拧开,水就会顺着小孔缓缓流入树坑,为树木灌溉。作为北京最早的“菜篮子”,海淀区四季青镇第一期多亩果园菜地已基本完成高效节水改造,从原来的粗放浇水变成了微喷滴灌精细化灌溉。预计海淀区“两田一园”高效节水改造一期工程完成后,每年将节省灌溉用水58万立方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80年代,海淀区的四季青就是北京“菜篮子”的代名词,这里种植的大棚蔬菜在很长一段时间丰富了北京市民的餐桌。此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已经不再依靠四季青来实现农产品的供应,四季青的种植面积陆续转型,成为以采摘樱桃和其他蔬菜水果为主的新型农业采摘园区。然而,这些种植面积上的灌溉方式一直较为原始,存在灌溉方式不合理、系统不配套等问题。“粗放的浇水方式无形中会浪费不少水。”海淀区节约用水事务管理中心副主任望潇告诉记者,四季青镇8个地块的蔬菜果园灌溉方式只是一个缩影,在海淀区的粮田、菜田、果园这些“两田一园”区域的灌溉方式都急需改造。为此,海淀区制定了《海淀区“两田一园”农业高效节水实施方案》,对于海淀区3.74万亩“两田一园”区域分三期陆续开展高效节水改造,一期工程包括四季青镇8个地块、上庄镇22个地块,其中涵盖粮田.34亩,设施蔬菜.01亩,露地蔬菜.04亩,果树.4亩,花卉75.8亩,苗圃.36亩。目前,“两田一园”一期工程仍在实施当中,四季青镇第一期的8个地块高效节水改造已基本完成,上庄镇第一期工程量已进展50%,预计今年年底前完工。“两田一园”一期工程完工后,总灌溉用水量预测为每年.55万立方米,减少灌溉总用水量58.72万立方米;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从每亩.83立方米减少到.45立方米,每亩减少了74.38立方米。望潇以四季青农业集团绿色果品采摘园为例,对于果树来说,在不影响农耕机械作业和少占用耕地的基础上,采取小管出流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整体管道双向分水,所有果树木类均可使用,根据不同品类用水量,可随意调节出水量;对于大棚蔬菜来说,则采用滴灌与雾喷相结合的双系统灌溉模式,滴灌浇水、喷雾喷洒药剂,一举两得。根据测算,绿色果品采摘园现有果园亩,菜园82亩,总需水量为7.60万立方米,灌溉模式调整后,蔬菜大棚单位面积灌溉水量每亩减少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73增加到0.85。除此之外,海淀区水务局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对果园的机井、井房、水泵、过滤施肥设备、输水管道等骨干基础工程进行重建,调整灌溉方式。未来,在有条件的地块,还将利用“互联网+”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用水管理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叶晓彦编辑:蔡文清流程编辑:郭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