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贵州,天气渐凉,但位于黔西市的贵州豫能高山煤矿,职工们大搞修旧利废、降本增效的热情依然不减。
“我们现在掘进巷道打点柱都是回收的旧工字钢替代圆木。”该矿掘二队材料员严鑫龙介绍,从废品堆里捡回来的废旧树脂锚杆、钻杆、管缝锚杆,加工后代替背木棍全部用于背顶,既解决了生产急需,又减少了材料费的投入,而且又能得到矿上的奖励,可谓一举三得。
今年以来,高山煤矿为应对资金压力大的经营形势,以降本增效为切入点,全员开展修旧利废、增收节支活动,让废旧的材料“变身”,再次发挥效能,1-8月份,修复各项废旧物资价值.82万元,仅材料费一项就节约.33万元。
市场化激活
走进高山煤矿掘二队,工人严鑫龙指着废旧锚杆、W钢带、高压胶管、道木等材料说道:“这不,前两天企管部到我们这边登记,还夸我们这项修旧利废活动搞得好呢。”
“既得实惠,又被表扬,大伙儿修旧利废的干劲儿可高了。”正在现场检查的矿企管部部长刘建强补充道。
据了解,该矿仅使用废材料替代新材料已累计节支.85万元。其中,仅掘进巷道打点柱时使用回收的旧工字钢、修理单体替代圆木一项,就节约坑木近多根,节支8.28万元。而使用过的废油桶自制成大小垃圾桶的举措,使矿上少采购垃圾桶多个,直接减少采购支出1万元。
这一可喜的变化,得益于内部市场化管理,激活矿井各生产要素。
今年三月初,该矿制定下发了《物资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管理办法》,对废旧物资原则上均先考虑再利用,由企管部等主管部门负责对各单位回收复用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并按月考核。回收物资按标准计价,月底作为回收单位的回收激励,原则上谁回收谁受益;矿安排专人回撤且人力资源部已结算过工时费用的,不再结算回收激励。通过内部市场化考核,把废旧材料回收与职工的收入挂钩,如,修复一根工字钢回收价20元,一根钢管(6-8米)25元,一块锚杆托盘2元等种物资回收,明码标价,调动了广大干部员工“算账搞生产,算账抓管理,算账增效益”的积极性。
在高山煤矿修旧利废仓库,映入眼帘的是一摞摞刚整修过的旧皮带、旧网片、旧风筒......这些都是一线员工从井下回收的,过去被当成废品,仓库堆得没处放了,矿上才统一招标处理掉。如今,随着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开展,这些旧皮带、旧锚杆、旧U型钢、刮板机配件等等在我们这也成了“香饽饽”,修理工整修后,就被派上了其他用场。
“为降低生产成本,我们还严格实行交旧领新制度,修改了部分成本、节约超支额分配制度,谁回收、谁收益,材料费、配件费由原来的节超%奖罚,改为按节约10%奖励,超额按%处罚。”该矿企管部修旧利废仓库管理员余朝永说。
余朝永边说便从裤袋里掏出一本黄皮记录本,只见上面记着:8月19日,采煤一队职工薛新祥领走修好的旧锚杆10根;8月22日,开一队职工沈云凯领走修好的风镐钻头10根;8月24日,机运队职工吴鹏领走修好的照明灯3个……
“我们修复一个旧的,矿上就少投入一个新的嘛!”余朝永笑道。
开源节流
“你猜猜,这是做啥用的?”在高山煤矿机修厂,厂长陈靖田拿着一个废旧不堪的U型棚向记者提问。
“你别小瞧这废旧不堪的U型棚,看似不能用,只要把旧钢板、千斤顶、钢管等废旧材料设备相结合,再通过烧割、焊接、钻孔等工艺制作成U型棚卡箍。专供井下开拓、掘进工作面使用。”陈靖田说。
据介绍,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加工方便,适应性强,现场使用效果良好。自投入使用以来,每月利用该装置加工U型棚卡箍套,每套按60元计算,每月为矿节省4.32万元。大大减少了购置设备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后,在掘进二队得到了印证。该队在掘进巷道需要大量的U型棚,为了降低U型棚材料上的消耗,机修厂决定用报废U型棚自制U型棚卡箍,经加工试验后性能完全能够达到标准。据该队技术员刘瑞阳介绍,在该队推广后,目前机修厂给该队每月制作U型棚卡箍套,以单价60元计算,累计节支能达到16.8万元。
为使修旧利废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该矿还成立了材料管理领导小组,专门出台了修旧利废制度和井口回收工作站制度,从回收、修理、复用各个环节系统管理,按复用价值的5%奖励。据了解,今年前8个月,该矿修复各项废旧物资价值.82万元,扣除奖励兑现的工资成本52.49万元,仅材料费一项就减少投入.33万元。“我们要用这一活动抓手,降本增效,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该矿矿长徐锟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玲
通讯员张培军 李照萍
编辑冯倩
编审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