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02空气和氧气
命题趋势
1.空气的组成以及有关空气污染的题目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空气各成分的含量、用途的判断;提高空气质量的措施;空气污染物的判断等,常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2.氧气的性质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考查命题点有常见物质如:硫、木炭、铁丝、镁条等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对氧气的认识的判断。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考查命题点有实验药品的判断;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实验误差的分析等。
4.实验室制取氧气常以选择题和实验与探究题的形式考查,并且常与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气体的检验与净化结合在一起考查,考查命题点有,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名称及选择,药品的反应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气体的检验与验满,气体的除杂净化等。
任务清单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并了解各成分的用途;
2.了解空气的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3.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
4.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氧气可以与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5.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6.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重点考向
一、空气成分及用途和空气污染;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三、氧气的性质;
四、氧气的制取。
考向一:空气成分及用途和空气污染
1、法国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得出结论:空气由和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2、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3、空气各成分的用途:
(1)分离液态空气:首先通过,使空气,然后,利用各气体的,使其在不同温度下气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工业分离液态空气法——变化。
(2)用途:氮气工业生产硝酸和氮肥,食品防腐,液态氮气用作;O2供给,支持燃烧,冶炼,金属焊接;稀有气体用作,制作多用途电光源;
4、空气质量:
(1)空气中的有害物:、CO、NO2、和可吸入颗粒物、;
(2)空气污染指数越高,污染越严重;
(3)CO2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但含量增多会引起。
1.空气的各成分划分是按照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要过量,如果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氧气不能被耗尽,导致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偏小。
3.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不是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空气污染物包括:有害物气体SO2、CO、NO2、臭氧等和可吸入颗粒物;
典例引领
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
A.78%B.21%C.0.94%D.0.03%
2.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水蒸气B.二氧化硫C.二氧化氮D.细颗粒物
3.空气中含很多成分,其中含量较少,常用作保护气的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4.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3%,改善幅度为“十三五”以来最高。下列举措不能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A.开发利用新能源B.推进低碳交通运输C.提高森林覆盖率D.增高炼铁厂的烟囱
5.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洁净的空气属于纯净物
B.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
C.氧气供给人和动植物呼吸
D.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
考向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基本思路: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定混合物在的体积或质量的变化。
2、药品选择要求:生成物是,只与氧气反应。例如:红磷或铜等。
3、原理:。
4、装置:
5、步骤: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把集气瓶的容积分成等份,做好记号;用止水夹夹紧胶管;在燃烧匙内放入的红磷;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后,打开止水阀。
6、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生成,并放出热量;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到约处。
7、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大约是;
8、氧气含量偏小的原因:没有冷却至室温就读数;;加热时间不够;装置漏气等;
烟与雾的区分: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例如:红磷(白磷)燃烧生成白烟,而不是白雾。
方法技巧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牢牢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牢记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理解为什么不能用硫、碳等代替红磷(会产生气体),只要掌握这些,就能应对试题中装置的不断变化、形式的不断更新。
典例引领
1.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前止水夹没有夹紧
B.将红磷换成木炭进行实验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D.点燃红磷缓慢伸入集气瓶中后,再塞紧瓶塞
2.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同学将教材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已忽略),实验时引燃红磷后便熄灭酒精灯。下列有关改进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
C.实验结束后试管内气体的主要成分为氮气
D.改进后的装置能减少测量误差,且对环境更友好
3.某学习小组仿照拉姆塞发现稀有气体的实验原理,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并制备少量氮化镁。(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装置气密性良好,夹持装置已略去,忽略气体密度变化)
已知:①点燃或加热时,镁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固体(其中氮元素为﹣3价)。
②装置丁内收集到气体的密度为ρg/mL。
部分实验步骤:
Ⅰ.装入药品,连接装置,点燃甲处酒精灯,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Ⅱ.点燃丙处酒精灯,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Ⅲ.停止通入空气,熄灭酒精灯,冷却至室温。
实验测得数据:装置甲、丙硬质玻璃管内固体质量分别增加m1g、m2g;装置乙质量增加m3g;最终装置戊量筒里水的体积为VmL。
回答问题:
(1)空气中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
(2)装置甲硬质玻璃管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装置丙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步骤Ⅰ中点燃甲处酒精灯,通入一段时间空气的目的是 。
(5)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 (用m1、m2、m3、ρ、V的代数式表示)。
考向三: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故收集的一瓶氧气,要在桌面上)。
2、化学性质:
(1)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具有性质。
(2)氧气与硫反应
原理:2。
现象: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的气体。氧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明亮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的气体。
注意:硫在氧气里燃烧,在集气瓶底要留少量水,目的:溶解吸收生成的,防止。
(3)氧气与木炭反应;
原理:。
现象:空气中:发,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氧气中:发,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注意:木炭伸入瓶中时,要自上而下,缓慢伸入(目的使木炭与氧气)。
(4)与铁丝反应;
原理:。
现象:空气中:变,不燃烧;氧气中:剧烈燃烧,,放热,生产.
注意:铁丝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在铁丝一端系一根火柴棒();铁丝绕成(预热未燃烧的的铁丝);在瓶底加或铺一层(防止高温生成物使);燃着的铁丝不能接触瓶壁(防止炸裂瓶壁)。
1.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区分:实验现象是能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直接感知的;实验结论则需要通过理性分析得出。如果在描述中出现生成物的名称,则该描述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例如: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实验现象),生成氧化镁(通过分析产物得出的实验结论)。
2.氧气可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但是不具有可燃性,不可用作燃料。
典例引领
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C.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2.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点燃系在细铁丝下端的火柴,立即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B.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D.集气瓶底部的水不能用少量细沙代替
3.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了天,在空间站的生活离不开氧气。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B.氧气极易溶于水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D.氧气能供给呼吸
4.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
(1)如图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①观察到火焰的颜色是。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当火焰变得微弱时,将燃烧匙进一步伸入瓶底,火焰又变旺,可得出氧气的一条物理性质是。
考向四:氧气的制取
1、选药品的条件:必须含有。常用和二氧化锰;或加热或氯酸钾。
如: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1)原理:;
(2)装置:,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法)。
(3)步骤:检查;装药品,先固后液;
(4)收集法:
?、排水法:原因氧气水,不与水反应;(何时开始收集: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向上排空气法:原因且不与空气反应;
(5)验满:向上排空气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木条则收集满。
(6)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木条则该气体是氧气。
(7)注意事项: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目的:)。
如: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1)原理:;
(2)装置:固固加热,(或向上排空法)
(3)步骤:?连接装置:,从左到右的顺序;②检查装置的;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④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⑤加热药品:先,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加热;⑥收集气体;⑦先将,再停止。
(4)收集法:?、排水法:原因氧气水,不与水反应;(何时开始收集: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向上排空气法:原因且不与空气反应;
(5)验满:向上排空气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木条则收集满。
(6)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木条则该气体是氧气。
(7)注意事项:①试管口要略微倾斜:防止生成的,使试管破裂;②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③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防止高锰酸钾粉末;④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炸裂。
2、催化剂
(1)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但本身的和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包括或)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的催化剂;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
1.催化剂是指改变反应速率,包括加快反应速率和减慢反应速率,而不是说催化剂就是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不能说反应过程中不变,不能说物理性质不变。催化剂仅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2.气体装置:读题时一定看清问的是装置(这时要选2部分,即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还是发生装置或收集装置。发生装置的选取依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取依据气体的密度和在水中的溶解性。
3.氧气的检验是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一定要与验满分开,验满是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木条复燃。
4.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该过程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要误认为是化学变化。
典例引领
1.在双氧水制取氧气实验中,一定不需用到的仪器是()
A.酒精灯B.水槽C.集气瓶D.锥形瓶
2.某小组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下图是实验室中常见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2)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组装氧气的收集装置,可选用______(填序号)。
(3)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可能是未使用______(填实验用品名称)。若该同学收集的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______(写出1点即可)。
3.根据下图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C装置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
(2)实验室某小组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根据该反应原理,从控制反应速率的角度考虑,请从上图中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所选装置接口字母连接顺序为_______(连接顺序全对才得分)。
4.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用装置F收集氧气,检验瓶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 (选填“b”或“c”)口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需要瓶中氧气时,可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导管 (选填“b”或“c”)口通入。
(4)通常状况下,硫化氢(H2S)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块状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则制取硫化氢气体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