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们提到歼轰-7“飞豹”在设计初期有一个先进方案,但是由于没有把握而下马的事。实际上这还是设计人员意识到没有把握而主动“后退”,损失的无外乎就是模型而已,而有时候战机进入具体的型号研发阶段,设计人员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思路,造成的麻烦就更大。这在歼-8的研制上,体现的较为明显。
歼-8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设计研制的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当时歼-8没有电传操纵系统,而是老式的杆式系统,还需要高强度的钢丝绳。当时设计部门单纯考虑高速作战的需要,提出钢丝绳的抗拉强度为公斤,扭转次数20次。但是负责研制的天津钢丝绳厂,经过5年的设计也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后来标准降到了公斤15次,也仍然无法达到。
最后设计部门没辙了,只能根据飞机的实际使用在结合国内研制的可能性,确定抗拉强度为公斤,扭转次数为12次,标准几乎下降了一半。这下厂家能够达标了,但是原来为了实现高指标而投进去的20多万元却打了水漂。
另外歼-8飞机油箱的燃油管设计为新的金属软管,是设计人员参照国外资料选用的新型材料。这种新软管技术上,的确要比原来使用的棉线编织胶管先进,但对提高飞机性能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当时国内为了这种新的金属软管,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国内没有一家工厂,能够单独研制金属软管,只能共同承担研制任务,但是从-年18年的努力,技术仍然不过关。即便如此,不达标的金属软管售价高达每根元(相当于今天6万),比过去的棉线编织胶管贵4倍。后来设计人员只得用铝管代替,每根才元,不但完全可代替而且国内还能生产。这一改变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是原来厂家为研制金属软管的投资的64万元设备却没用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当时没有建立严格的经济责任制,一些设计人员只讲技术不讲经济,而这种落后的体制机制也必然会在改革的大潮中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