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乘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但死亡率也相当高,一旦发生飞机失事,幸存者寥寥无几。
我们替罹难者默哀的同时,最应该反思的是再发生飞机事故我们将如何用设计解决问题!该如何把坠机生还率提高呢?
目前往这个方向研究的是一位乌克兰航空工程设计师VladimirTatarenko,他用了3年时间设计了一种客舱可以分离的飞机。这种新型飞机构想,把客舱“模块化”,和飞机分开,可以拼接组装在飞机上,遇到航空事故时客舱弹开分离,由降落伞帮助降落,保护乘客。
飞机的组装
在飞机遇到紧急情况时客舱可以分离并借助降落伞安全降落。在飞行的任何阶段,包括起飞、飞行途中和降落,客舱都能和飞机分离。
一旦飞机出现状况,可以让机舱分离
客舱顶部安装有降落伞,一旦分离,降落伞立即打开,帮助飞机安全降落在地面或水面上。舱底还有橡胶管,可充气膨胀,以缓解降落时的撞击力。
机舱分离后有降落伞和气囊让其平稳着陆
这也就是说,一旦你乘坐的飞机遇到问题,你不需要慌张,不需要考虑跳伞会不会怕得要死。你只需要系好安全带,等待安全着陆。
观看逃生视频
这个设计方案如何?还有些人会问,为什么民航客机不配降落伞?
实际上,飞机在空中遇险时,跳伞的时机稍纵即逝,飞机剧烈抖动或者翻转的情况下根本来不及让几百名乘客带着行李箱一一排队逃生,而且跳伞要经过长时间专业的训练,要乘客在短时间内掌握要领根本不现实,直白的说,非专业人员在万米极端条件下跳伞的生存几率几乎没有!
不过如果换个思路,不是让乘客一个一个跳伞,而是采用整体逃生舱的方式,就可以大大提高存活的几率。比如像图中整个客舱与飞机分离,用降落伞让客舱平安着地,是否可行呢?
实际上,这种设计并非异想天开,早就有之。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在C-B的基础上改装出一架XC-运输机,其特点是拥有一个可分离移动的货箱吊舱,可以快速加装在机身上,形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快速分离。
携带吊舱正在空中飞行的XC-运输机,如果这个吊舱改装成客舱,不就可以在遇到危险时随时脱离飞机单独逃生了吗?当然,这架XC-外形是丑了点,但是只要能保命,丑点又何妨?
除了可分离吊舱式客舱之外,有设计人员还设计出了抽出式逃生舱。平时这个逃生舱就是客舱,通过滑轮与滑轨与机体融为一体。一旦遇到危险,可以打开尾舱门,通过一个牵引伞将其抽离客机机身。
然后打开几组降落伞减速,缓缓降落地面。现代降落伞可以应用在伞兵战车、宇宙飞船甚至是小型飞机整体降落上,它们的重量都不小,只要有人肯去研究,用几组伞降落飞机客舱也是可以实现的。
由于这个逃生舱重量肯定小不了,在接近地面的时候,还需要几组减速火箭,类似宇宙飞船返回地面一样,将重力加速度降低到人体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这种抽出时逃生舱在实际中也有类似的成功例子,比如冷战期间美国曾经多次用C5运输机发射几吨重的火箭,就是采用类似的方法,先用牵引伞抽出火箭,然后在空中调整姿态,点火飞出大气层。
我国伞兵战车空投时使用的降落伞,一辆伞兵战车的重量高达十几吨,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放大,并且采用多组并列使用的方式,也许可以让几十吨的客舱平安着陆。
我国宇宙飞船使用的降落伞,主伞面积约0平方米,全部展开后可以覆盖3个篮球场,拉直长度超过70米,能够横跨足球场,重量却不到公斤,收拢后装进伞包内的体积还不到升,可以塞进普通的家用冰箱。
对于这个设计方向,一些人对这项尖端技术表示支持,也有人认为回收重量很大的机舱很难做到。
针对此问题,还有各网友提出了一种分解思路:“觉得大型客机在安全设计上改进余地大。大型客机地板以下到飞机底部蒙皮之间的设备间隙能容得下装十几个人的小舱室吗?如果有,有多少个这样的间隙?
这名网友提出的设计是:“在飞机发生危险时,乘客分组进入地板下面的十几个舱室。舱室贴近底部蒙皮并有降落伞。底部蒙皮打开,舱室就掉下去,在降落伞的保护下落地或落到水面上。或者,如果从天花板到顶部蒙皮之间有小轿车那样的高度,可以让乘客弯腰进入里面的舱室。舱室实际上是神州飞船起飞时那样的逃逸塔。顶部蒙皮打开,舱室在升力火箭的作用下冲出飞机顶部,顶部降落伞保护其降落。请问这种设计可行吗?”
我觉得这位网友的假想还是有些道理。能不能实现需要我们大飞机项目的研发人员去思考和找到解决方案了!